退休教师杨大清 发挥余热成“姜王”

42年献身教育守清贫,退休之后发挥余热兴产业。黔江区舟白街道五台社区的杨大清,硬是不让生命歇着,“人不能闲,一闲精神就会垮,精神一垮这人就没救了,就是行尸走肉。”杨大清说,这就是他对生命的理解,“也希望能对年轻人有点启发。”

他,在村小的讲台上站了42年

山高路远,沟壑纵横。要不是近些年村子里通了公路,实话说,这里的男人们想娶个媳妇都是个难事。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杨大清,将自己一生的黄金岁月,都奉献给了村子里的那所小学。但在他看来,恰恰这也是他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日子。

杨大清1956年出生,18岁那年,作为村民们公认的“秀才”,他成为了本村村小的一名代课教师。教师这个职业,是杨大清梦寐以求的,因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尤其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改变更多人的命运。“严格地说,在很多人看来,代课教师还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师,而且加了‘代课’两个字后这个称呼听起来就格外是一种味道,也让我刻骨铭心。”杨大清说,但老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不管代课不代课,只要走上讲台就都是一样的身份,“其实别人怎么看都不重要,关键是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在村小的讲台上,杨大清没有多想什么,他一心想的是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够,需要争分夺秒多学习、多请教、多积累。在接下来22年的代课生涯中,他不断提高自己、虚心学习,不懂就问,自己也很快地成长了起来。1998年,由于教学业绩优异,为人处世谦和,杨大清终于将背了20多年的“代课”二字给甩掉,正式成为了一名在编的人民教师。

当初踏进学校第一天,全校共有学生100多人,到后来发展到200多人。“那时候是五年制义务教育,学校顶峰时期一年级到五年级的班都开齐的。”杨大清说,随着全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行业的改革,他退休那年学校又只有50多名学生。42年,他见证了五台村小的“潮起潮落”,心里既失落又高兴,“国家政策好,经济发展好了,大家都把孩子送进城去读书了,是好事。”

当被问及这辈子几乎全部的大好时光,都“耗”在了本村村小有何感叹时,杨大清说,任何人的每一段经历都是生活的恩赐,关键看你怎样去理解和对待,22年的代课生涯和接下来20年正式在编的教师履历,对他来说岁月都是宝贵的,“在这42年里,我一心想着搞教育,努力去学习、去实践、去反思、去成长。同样,也用自己的经历去教育我的学生,让他们学会在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有出息,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他,60岁发展产业成“姜王”

当村里老少都羡慕杨大清可以一月领着几千元退休工资颐养天年时,杨大清却再次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千万不能闲着,得“靠山吃山”搞点产业才行。必须要发挥余热,并扎根村子里的贫瘠之地,也算为村子里脱贫攻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论证之后,结合本村的土壤结构,杨大清决定种植生姜。当村民们得知“杨老师”要“搞姜产业”的信息时,很多人并不看好,甚至持怀疑态度。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是杨大清退休工资那么高,不缺吃不差穿,“肯定是搞着玩玩,权当养生”。但生性做事踏实认真的杨大清,可不管乡亲们怎么说,“要么不干、要么干好!”杨大清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拿成绩说话,光说没用。

其实,选择在迟暮之年扎根本村搞产业,还因为一份情怀。“五台要脱贫,没有产业支撑是怎么行?要稳住脱贫成果,没有本土产业怎么行?而五台这样的地方,至少从目前扯来,最大的资源还是土地,所以搞产业还是只能千山吃山,从土里掘金。”杨大清说,当他最初决定种植生姜搞产业时,亲戚朋友都反对,都说该好好享福了,还搞什么产业,那是年轻人的事情。但所有的“好言相劝”都没能阻止他。

值得欣慰的是,通过近4年的稳步发展,如今杨大清的生姜产业已逐渐开始“像模像样”。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10亩,而且由于管理技术相当到位,生姜的长势都非常不错,村民们也送他一个绰号:五台姜王。“亩产生姜大概在7000斤左右,就按现在平均市场价7元一斤计算,我的整体产值应该超过了50万元。除去成本每亩1万元左右,利润在40万元左右。”杨大清说,“希望年轻人们一定不要浮躁,发家致富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要期待一暴富。只要双手勤劳,不想发家都难。”

他,最大的梦想是做强品牌

“五台村就我一个杨大清不算啥,但如果有十个八个二十个,‘五台生姜’那就真有可能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杨大清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梦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乡邻相信种植生姜能够致富增收,再通过更多人加入“姜队伍”,形成一支规模化的“五台姜军”,“那我们的小康生活大道就一定更加宽广灿烂,我特别希望村子里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在外打工那不是长久之计,终究有一天要回归家乡。”

一位压根儿不愁吃穿的退休教师,一位64岁本该坐享清福的老人。无论是教育生涯的光辉历程,还是发展生姜产业的初结硕果,他都在证明着人生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把“脚踏实地、勤扒苦做”八个字念在嘴上、落实在行动上就行。我们也衷心希望杨大清的生姜产业搞得风声水起,也期待着“五台姜军”早日形成,“五台生姜”的品牌之梦,早日实现。

(记者 王华松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