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夫妻扎根深山搞产业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人人夸

9月16日上午,记者在黔江区舟白街道五台社区三组马鞍山(小地名)见到罗奎夫妻俩时,他们正在为牛栏里基本都在700斤以上的牛喂食(如图)。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这对夫妻非常勤劳、恩爱和乐观。很快,记者的“感觉”就得到证实,村民黄永忠说:“莫看他两个年轻哟,他们无论是孝敬老人、夫妻相处还是勤劳致富,都是我们村人人学习的好榜样哟……”

几句靠谱话 博得爱人心

罗奎今年30岁,他和28岁的妻子黄淑蓉都是五台社区人。两人从小一路长到大,彼此都十分了解。“他这人就是老实可靠,当年就是他几句很靠谱的话打动了我,所以我决定这辈子就跟定他了。他说,他这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目标,就是想各人凭双手勤扒苦做,把老人孝敬好,把妻儿照管好就行。”说起前些年丈夫追求她时的这些话,黄淑蓉一脸的幸福,“事实证明,选他没错。”

五台社区离城虽不是太远,只有20来公里,但由于山势陡峭,交通一度非常不便。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村子里通上了公路,但依然坡陡弯急,即便开车出行也还是“比较考验技术”。2008年,罗奎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曾经在家里郁闷了一段时间。但很快他就调整好了心态,想着各种方法改变自己的命运。2014年,他终于凑够了钱买了一辆货车跑起了货运。

也正是在跑货运的这段日子里,罗奎牢牢奠定了他“这一辈子幸福的基础”:勇敢地向“梦中情人”黄淑蓉告了白并将其娶回了家。记得大婚当天,同村村民几乎无一例外都认为他们俩真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因为两人都非常有家教,孝敬父母,心地善良,而且从小到大都朴实勤劳。

勇敢去追梦 夫妻并肩行

今年初,突如其来疫情打破了罗硅夫妻俩原本十分平静的幸福生活。因为早在几年前由于生意不好做,罗奎就没有跑货运了。疫情发生后,由于天天呆在家里出不了门,这可急坏了本就闲不住的小两口。“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罗奎告诉妻子,他想搞养殖,要么养猪,要么养牛。得知丈夫“要下定决干出一番大事业”,黄淑蓉立马举双手赞成,“我相信他一定能成功,这个没有理由,我无条件支持他。”

经过多方了解,最终罗奎决定养牛。“因为养猪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比养牛大。”罗奎说,在疫情发生后的两个多月里,他就天天呆在家里通过网络和电话联系相关的人,了解和学习养牛的相关方面,包括采购牛崽,牛栏的规划建设,养牛的技术要点以及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吃了饭就干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也交了一些学费。”

今年5月,罗奎夫妻俩说干就干,他们东拼西凑了近70万元,完成了“200头标准化养牛场”一期工程:投资20万元,占地1200平方米,化粪池、牛栏区、办公区等区域设置齐全,可养牛30头。随后,他们又专程前往吉林省四平市,花了近50万元买回了30头优质黄牛崽。

清晨6点准时起床赶往牛场,然后一天吃住在牛场,晚上再围着牛场检查一圈确保万无一失之后,才回家休息。自从牛崽“入场”第一天起,罗奎小两口就过着这样的生活,天天如此,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目前,罗奎的30头牛基本都长到了700斤左右。“出栏时最大可以长到2000斤。按目前市场价格20元一斤算,一头牛最多可以卖到4万元。 ”眼看满满的收获就在不远处,罗奎夫妻俩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带村民致富 他们没忘记

从小在乡亲们的呵护与鼓励中长大,罗奎夫妻俩时刻都想着如何回报乡亲。“这个说都不用说啊,有机会肯定是首先要想到他们,只有村子里大家都富裕了,这日子才算是真的幸福,人生也才有真正的意义。”黄淑蓉说。

正是因为心中一真怀揣这份情结,所以罗奎和黄淑蓉夫妻俩始终都在“研究”如何带动村里乡亲增收的问题。结合疫情期间的知识储备,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两个途径:一是牛场日常用工;二是发动乡亲种植玉米,他们保底回收。“因为我们是带杆回收,所以这个在种植过程中并不需要太多劳动力,也不需要太多的种植成本,乡亲们种植是很划算的。”罗奎说,他在第一时间就考虑到了留守乡亲们大多年老体弱这一问题,“这是很有操作性的,今年本村大约能种植玉米1000亩以上。到时我们对玉米杆进行粉碎后打包,就可以作为最生态的饲料了。”

截至目前,罗奎的养牛场有固定员工6人,基本都是同村的建卡贫困户。48岁的黄永忠由于耳疾无法出门务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月收入3000元以上。此外,他还能同时在家里喂几头猪,加之政府的扶持,眼看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建卡贫固户龙华香(女),迄今为止也收入了5000元左右了。“到收割草饲料时,最多每天可以用到20个工,每人每月可收3000元左右。”罗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截至目前,养牛场已总共支出各类工资近9万元,除了固定员工之外,还有9人是零散务工,拉通算起来,平均每人就已经收了6000元左右。

根据夫妻俩的规划,罗奎的养牛场下半年就要入栏100头,到明年底就达到200头的养殖规模。“到那时个时候,整个牛场的年产值在600万元以上,我们的用工人数也会更多。我们的最终梦想是,到了一定时候,村里在外工的年轻人也回来,能够和我们一起共同发展这个产业,把我们五台社区搞成黔江的最‘牛’社区……”记者离开时,罗奎夫妻俩说出了一直埋藏在他们心中“最大胆的想法”。

(记者 王华松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