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助脱贫 喜结“致富果”

■编者按:按照中宣部统一安排,重庆市已启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活动。为助推该项活动,黔江区融媒体中心特选派精干力量深入采访,突出呈现我区1个区级调研对象的特色亮点和9个村级调研对象的调研成果,展示黔江大地近年来所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新面貌,挖掘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

李云江和妻子孙小桃在果园

即日起,区融媒体中心旗下各媒体平台将陆续呈现,本报将特设专栏,逐一进行刊发,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立秋之后,瓜果飘香。8月14日,记者来到黔江城郊的中塘镇兴泉社区,只见山峦绵延起伏、满目苍翠,成片的李子树、猕猴桃郁郁葱葱,覆盖了一个又一个山头。时下,猕猴桃还在挂果,脆红李已经成熟,枝蔓重叠处,个头匀称、饱满丰盈的果实垂坠、簇拥着,果霜覆盖、晶莹剔透,十分诱人。

兴泉社区位于中塘乡东南部,背靠黔江城区,幅员面积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00亩,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级贫困村。过去,兴泉没有主导产业,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老人妇女靠种植玉米、土豆过生活,可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村民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贫困的帽子像一座大山压在村民们头上。

市民体验采摘乐趣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中塘镇兴泉社区充分利用气候与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先后引入三磊田甜公司、雨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规模化发展脆红李、猕猴桃、蔬菜、药材等产业,推动李子、猕猴桃等水果产业逐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截至2019年底,兴泉社区人均收入达到13370元,建卡贫困户155户575人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火起来,脱贫快起来

8月14日一大早,兴泉社区2组居民李云江和妻子孙小桃和往常一样来到自家果园里,看看脆红李的生长情况,把成熟得刚刚好的果子摘下来卖。夫妻俩一同打理这片果园已有七八个年头,果园也见证了他们从贫困走向富裕。

2014年,李云江因病卧床,家庭经济一落千丈,被列为建卡贫困户。到2015年12月30日脱贫,一年多的时间里,李云江家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就是脆红李。

“第一年卖果子,就卖了近两万块,从没想过地里还能‘刨’出这么多钱。”回想起从土里挖到的“第一桶金”,李云江依然掩不住脸上的笑容。这些年来,随着果树越长越大,果子也越结越多、越结越厚,如今,脆红李都已进入丰产期,每年能为他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贫困的阴霾散去后,李云江的身体也日渐康复,如今已经能简单做一些农活,他和妻子相互扶持,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

“今年,我们打算把剩下的3亩苞谷地也种上脆红李。”虽然受到持续降雨的影响,今年脆红李的产量有所减少,但并没有影响到李云江对脆红李的信心,在夫妻俩心里,脆红李就是他们的“幸运果、致富果”。

拍摄短视频

李云江的经历在兴泉社区并不鲜见。在兴泉社区,几乎家家都种脆红李,脆红李已成为当地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不少贫困户也通过种植脆红李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2020年,全社共种植脆红李2000亩,预计全年收入240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

“发展特色产业,是我们‘摘穷帽’最大的动力。”中塘镇党委书记潘东说。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塘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自身山地资源,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如今已建成猕猴桃、脆红李、高山蔬菜、中药材等多个农业基地,粮经比达到1:9,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新格局。

利益联起来,收入稳起来

自家的8亩地流转给猕猴桃龙头公司,一年收入4800块;作为曾经的建卡贫困户,“脱贫不脱政策”,至今享有每年2000块的分红;“反承包”猕猴桃果园40多亩,年收入近6万元……

近日,兴泉社区居民华秀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笔笔收入加起来,比起城市的“白领”也毫不逊色。看到如今生活富足、精神十足的样子,任谁也想不到,她曾是贫困户。

兴泉果农路边摆摊

华秀梅的收入里,“反承包”占了大头。所谓“反承包”,是指龙头公司承包农户土地后,统一技术、统一种苗、统一植保、统一肥料等生产物资,再将猕猴桃果园“反承包”给农户,并根据当年实际情况,按照果实产量和质量等指标给予承包户分红——这是中塘镇联合龙头公司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模式的成果。

要想发展快,还需龙头带。2011年,中塘镇引入湖北三磊集团,在兴泉社区发展猕猴桃产业。经过五年选种、试种、技术研究,2016年,猕猴桃终于大面积挂果。在与中塘镇“绑定”发展的过程中,双方创造性提出果园“反承包”。

“采取这种方式,农户有了多重收益,又实实在在地成为了果园的主人,果子结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收益,这让大家更有积极性了。”兴泉社区居委会主任李胜辉说。

正是得益于猕猴桃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利益联结模式的建立,让“华秀梅”们摆脱了贫困的生活。在兴泉,“反承包”猕猴桃果园的农户已超过了1000户,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近年来,除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及“反承包”,中塘镇还探索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大户+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等模式,精准而牢固的利益联结,让老百姓收入更有保障,致富更有底气。

网购热起来,钱袋鼓起来

14日上午,兴泉社区2组居民杨春明一次性发走了10个快递,100来斤脆红李将被冷链物流运送到主城区多名顾客的手里。

“今年雨水太多了,李子产量少了很多,好在销路不愁,到手的都是净利润。”她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的李子产出情况,一边拿出手机展示微信朋友圈。

女儿杨玉平在主城上班,通过朋友圈发布信息卖李子。在她的朋友圈里,全是脆红李的各种照片、视频。鲜嫩欲滴、缀满枝头的李子令人垂涎三尺,吸引了很多主城的顾客下单。这不,李子上市没几天,已经卖出去几百斤了。

朋友圈带货,在以“花果山”闻名的中塘镇,早已不是新鲜事。近来,兴泉社区的居民除了传统的采摘销售和摊位出售外,依托电商平台,开启了线上销售新渠道。

在兴泉社区半山腰上的一处果园里,33岁的唐利娜很熟练地操作手机,打开某短视频平台后,熟练地开始拍摄、展示她的果园,加上自己的语音介绍,一条视频新鲜出炉,很快吸引了上百浏览量。

唐利娜种植脆红李已有十余个年头,五亩李子树撑起了家中三分之一的收入。她告诉记者,今年脆红李大概能产8000斤,按照均价5块左右来算,预计有3万元的收入。

“不愁销路。现在除了在路边摆摊,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朋友圈发广告卖出去的。”唐利娜说。看到有人通过网络直播卖果子,卖得特别好、特别快,她也非常心动,这才开始拍摄短视频,没想到效果还挺好,目前最多的一条有3万次浏览量。

据了解,今年中塘全镇脆红李采摘期将持续到9月初,预计产量将到140万斤以上。为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镇党委政府在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现场采摘的同时,还联动区级多部门对接开展消费扶贫,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等形式,帮助农户实现增收。

记者手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兴泉的发展与变化,无处不在诉说一个变字: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户思维的革新,发展模式的探索,都在持续变化中。变化,即是对新形势的适应和调整,只有不断地变化,才能够在发展的路上保持感触灵敏、始终走在前头。

如今,产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利器。兴泉从过去只生产传统粮食作物的国家级贫困村,转变成现在粮经比达到1:9、“桃李”满园新局面,既体现了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当地求变的决心。

兴泉居民积极转变角色,创新销售模式,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到现在可以熟练操作线上平台销售水果,也正是对此的印证。当地党委政府推动产业发展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并积极运用新方法做宣传营销,创新探索利益联结机制等举措,则更加说明了“一通百通”的道理。

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设法改变现状求得发展,这是兴泉果农给出的答案,也为黔江区农业产业发展和销售提供了新的经验。


(记者 汪彬 梅佳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