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盖,位于黔江西南部,其山脉横跨沙坝、白土、新华、太极四乡镇,主峰海拔1592米。三塘盖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地处黔江、酉阳、彭水交界处,历来匪患猖獗,清光绪版《黔江县志》就有“上通彭邑大小厂,故盗匪恒出没”的记载。近日,记者来到三塘盖,听当地老人讲述曾经发生在三塘盖上的剿匪往事。
讲述人:陈桂禄 年龄:77岁
1950 年,由黔江县委、县政府和黔江驻军(十五团)组建黔江县剿匪委员会,领导全县军民开展全面的剿匪斗争。
陈桂禄介绍剿匪情况
1950 年7月,经统一部署,黔江、彭水两县剿匪委员会联合行动,决定三路进击三塘盖。—路由十五团政治处主任李胜辉率一、三营和炮连从太极场、火石垭出发,经石钟山从左翼向三塘盖西坡板坊坪土匪据点进发;一路由黔江警卫营和石会区干队从石会出发,取道沙坝从右翼向三塘盖逼近,与李胜辉部形成夹击之势;另一路驻彭水的一〇七团二营从走马一带出发,分兵经张家溪、黄岭桥向板坊坪西北面进发。三路剿匪大军,约定于7月21日中午12时同时出击,打响黔江剿匪决定性的一战。
因不慎走露消息,十五团一营的一个连在板方坪进入了土匪的“神兵”埋伏圈,千余“神兵”高喊着“打不进,杀不进,一刀砍个白印印”,向解放军发起狂乱冲锋。我军仓促应战,加之战场混杂,火力难以施展,43名解放军战士壮烈牺牲。后续赶来的两个连迅速占领了两旁的制高点,但又受到刘学古、焦相宇、庞建成匪部的阻击。
战斗进行约一个小时后,一、三营后续部队全部到达了板坊坪,并立即投入了战斗,战况十分惨烈。一〇七团得知战斗打响后,分兵两路增援,击溃了黄岭桥守匪,直插板坊坪西北进入战斗,五连指导员杨元忠、尖刀排排长朱怀山等在激战中壮烈牺牲。黔江警卫营和石会区干队赶到后,和解放军一起从三面向土匪发起猛攻。此时,三塘盖上陈甸邦率众在长岭池、竹根坝一带接应土匪大军,匪军大部趁着天黑突围向三塘盖等地逃窜。这场战斗,歼匪200余人,俘虏100余人,解放军牺牲80多人。
长岩岍岩壁上的剿匪标语
战后,解放军参战的大部队撤回了太极场。然而,龚云龙匪军接踵而来,又爆发了金鸡坝战斗。金鸡坝一战,土匪混乱不堪,丧失了战斗力,龚云龙、周正治等带领近1000人残部逃往小南海二仙岩一带。8 月初,四野便衣队向板凳岩匪众突袭,匪军被击溃,匪首龚云龙、周正治等在逃跑后不久就被捉拿归案。
在板方坪围歼战后,匪首陈甸邦、陈志祥、陈志康、陈桂爵、焦崇益等人率残部躲进了三塘盖西崖山腰的山王洞和长岩岍,以此为据点进行最后抵抗。山王洞和长岩岍相邻,山王洞四周悬崖绝壁,无路可通,需要借助于绳索、木梯才能进出。长岩岍筑有三层边墙作为掩体,出入长岩岍的小道上设有三道“朝门”关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解放军十五团、一〇七团各一部在板方坪休整几天后,便对山王洞、长岩岍实施了合围。围剿时,开始采用架木梯、放绳索等方法,但均未奏效。后来,一〇七团用钢炮对准长岩岍和山王洞洞口进行猛烈射击,彻底摧毁了匪军的掩体和建筑,匪徒们开始用白布结起绳索吊下山岩逃命。
陈志康、陈志祥等匪首也相继在逃下山岩时被擒获,陈甸邦、陈桂爵、焦崇益在山王洞下也被擒获。经过七天七夜激战,三塘盖匪帮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巢就此彻底被攻破。
(记者 谭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