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夫妻科学养蚕致富

8月4日中午,在黔江区白土乡白土社区5组一幢漂亮的小洋房前,60多岁的村民张桂培正和妻子刘培香,顶着烈日晾晒刚清洗好的蚕台上待用的薄膜。数百张薄膜随着微风轻轻飘荡,别有一番风味。

张桂培夫妇一起晾晒蚕台薄膜

“你别看他家现在一年靠小蚕共育和自己养蚕能挣10几万元,但曾经他家可是出了名的贫困户,贫困的帽子戴了好几年才靠科学养蚕摘了下来。”随行的的白土乡宣传统战委员王磊告诉记者。

因病致贫艰难度日

今年66岁的张桂培是当地有名的“搞搞神”,年轻的时候他靠着一台打砂机,走遍了邻近的几个乡镇。后来又办了多年烤烟,家里经济上还算可以。但妻子的一场重病,打破了这个家原有的安宁。

“在2008年以前,虽然有两个孩子上学,但我们家里的日子原本还算一般,到处给人打砂石虽然辛苦,收入却还不错。”张桂培回忆道,但自从那年原本就有高血压的老伴得了肺炎后,巨额的医疗费压得喘不过气来,导致家里一度负债累累。

随着年纪渐渐大了,帮人打砂石的活,张桂培深感吃不消。后来得了胃病后,他不得不将打砂机转卖了。这一卖,家里的经济来源便就此段了。

因为缺乏一技之长,夫妻俩只能靠家里的一亩三分薄地和做临时工赚点生活费,收入不稳定,生活一直过得比较拮据。为此,他们家于2013年被评定为贫困户,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度日。

政府帮扶栽桑养蚕

当地党委政府得知张桂培家的情况后,如何能让他们摆脱贫困,成了当地村干部心里的一件大事。“传统种桑养蚕行业成本低、回报高,技术要求也不高,为何不养蚕呢?”在结对帮扶干部的指点下,张桂培如梦方醒,2008年,他和妻子商议之下,把自家的4亩荒地翻耕出来,又从邻居那里流转了20多亩农田,开始大规模的种植桑树养殖桑蚕。

“感谢政府经常派专门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我们如何科学养蚕,还组织我们去太极乡的养蚕大户取经。”谈起自己如何靠养蚕走上致富路的经历,张桂培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多亏了政策好,当时建养蚕的共育室,得到了7000元的政策扶持,他们家新建的蚕棚,在当时没有硬化的情况下,也得益于乡亲们出力,帮忙搬砖添瓦。

“这几年日子越来好了,尤其是村道路硬化以后方便多了。水源也有了保障。而且现在的医疗政策也好,我们的医药费自己只出很少的一部分。大大减小了家里的负担,不然家里的房子也不可能这么快重建。”刘培香乐呵呵地表示。

致富不忘众乡邻

如今,张桂培家的桑园渐成规模,2016年他家顺利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不仅如此,作为共育大户,他家每年所共育的幼蚕供应村里40多家养蚕户,自己每个季度还自留六七张。

“每年共育蚕的收入在一万元左右,加上我自己养的蚕子,一年三季下来,养蚕的收入在10万元以上,比打工收入多多了。”张桂培说,家里欠的外债这两年也逐步还清了,日子越过越好。

看到张桂培靠养蚕走上了致富路,不少乡邻在养蚕中遇到问题都会来请教他。张桂培从不吝啬,总是很细心的教人家该怎么做。“科学栽桑养蚕很重要,也全靠乡科协、乡蚕茧站的技术指导,我家养蚕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我觉得能让更多的人靠科学养蚕摆脱贫困,所以不管谁有问题找到我,我都乐意帮忙解决。”张桂培表示,蚕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高,温度、湿度、食物等都需要严格把控。我们喂蚕的桑叶摘回家,要先进行消毒,切碎,再喂蚕,因为共育时期的蚕很小。像这种天气,我们还要把摘回来的桑叶摊开用电扇降温。

经常在她家做工的村民朱晓梅告诉记者,这里离家近,给他家干活每天能挣100元,还可以照顾到家里。老板待人又好,她在这里干得很开心,等以后她也试着来学习养蚕,也能增加点家里的收入。

 (记者 田丹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