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婚论嫁土家苗族的女子都会哭

土家族、苗族作为世居武陵山的主体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文化互动频繁。比如,在黔江土家族聚居区,哭嫁很常见;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苗族也流行哭嫁的婚俗。

哭嫁时的情景

近日,在彭水自治县的蚩尤九黎城,记者就巧遇了一场关于苗族文化哭嫁婚俗的表演,表演的人员告诉记者,哭嫁是苗族女孩出嫁的婚俗之一,女子出嫁本该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自古以来,苗族的哭婚习俗却从来未曾中断过。

苗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情投意合后,父母便为他们选择吉日结婚。但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却不能见面,俗称“婚前不见面”。“哭嫁”是一种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就是在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长期以来,这种风俗在苗族婚俗文化中代代相传。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早就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这时的哭都是断断续续、毫无章法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了就哭谁,想到什么哭什么,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出门“上轿”这段时间,哭嫁最为热闹、达到高潮。这时的哭唱,必须按传统的礼仪进行,不能随心所欲乱哭。谁不会哭,如哭错了,往往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的。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亲房”“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武陵山区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哭嫁也成为这两个民族间共有的文化财富。在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土家族女儿出嫁时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记者 徐朝政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