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近年来,黔江区高度重视、增添措施,统筹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着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制作西兰卡普

强基础 不断夯实发展环境

加强文遗资源普查。组织专门力量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普查、收集、挖掘整理等工作,全区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6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濯水古镇),国家级特色村寨1个(小南海板夹溪十三寨),中国传统村落5个,22种馆藏古籍被列入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出版了《黔江文物》《民族文化知识读本》《黔江民歌集》等民族文化书籍,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南溪号子抢救性记录,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挖掘。大力推进文化生态项目建设。启动并完成南溪号子、帅氏莽号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获批重庆市第一批市级非遗项目传习所名录。完成市级文保单位草圭堂修缮工程,启动万涛故居维修保护,积极推动传统村落维修保护工程,武陵文化广场、红军广场等文化活动展示场所进一步规范,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项目建设不断加快,文化阵地建设工作进一步夯实。

重传承 不断巩固发展条件

组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武陵山民歌会、摆手舞大赛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艺节目展演、巡演活动,组织特色文化之乡、民间艺术大师评选,评选了“特色文化之乡”14个,“民间艺术大师”37名,在中小学和驻黔部队等建立10多个传承基地,大力开展民族文化“六进”活动,民族小学被命名为十佳特色文化校园。大力推进非遗进景区活动,2019年开展非遗进景区46场,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表演活动,进一步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体验性。大力推进石鸡坨土陶、西兰卡普等非遗制作技艺培训工作,小南海镇十三寨老街西兰卡普培训基地逐步发展完善,年均培训传承人群体100余人。

塑精品 不断提升影响力

成功举办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成为了展示武陵山区丰富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了武陵山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盛事。积极推进中国跑客节、少数民族电影展等重大民族地方品牌赛事活动,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精品节目打造,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河古戏为基础编创的《天理良心濯水人》实现常态化演出;创作打造原创民族音乐歌舞诗剧《濯水谣》,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剧目进京展演剧目之一;充分展示黔江风土人情和弘扬传承黔江优秀民族文化的电视连续剧《侯天明的梦》成功登陆央视播出,获重庆五个一工程奖和第28届金鹰奖优秀奖;编排黔江民族歌舞《贵客留下来》,参与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欢迎仪式,赢得俄罗斯贵宾、外交部及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常态化开展名家创作推介黔江,邀请中国艺术家摄影学会、北京智库专家团队、四川美术学院等音乐、舞蹈、油画、古建筑方面的名家相继来黔采风创作,用作品赞誉黔江、宣传黔江、推介黔江。

促融合 不断开拓发展路径

加快非遗项目开发利用步伐。积极扶持资助民族文化手工艺品和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石鸡坨土陶、濯水绿豆粉、黔江鸡杂、西兰卡普等一大批黔江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珍珠兰”“蓬江”等大批非遗品牌、名牌涌现,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注入了新活力,全面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打造示范平台,大力推进国家少数民族村寨小南海十三寨建设,以武陵山民俗生态展示和13个集中成片的原生态土家十三寨为重点,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情景体验为一体,集中保存着土家族风土人情、民俗民物,建成了首个土家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大力推进濯水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濯水古镇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古镇、中国韵文化景区、中国韵文创作基地,濯水风雨廊桥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名桥,推进民族生态文化建设与旅游事业融合发展,已初步形成“听阿蓬水声、游濯水古镇、鉴后河古戏、品黔江美食、赏土家风情”的文化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记者 费玉琼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