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程
山石相连远作峰,谁言汝辈笑不恭。
武陵长夏望星空,沃野悲秋慕旧容。
君为何由来此处,我回故里去听蜂。
家徒四壁丹心在,愿握长缨只缚龙。
——巴人《致王贞六》
也许,这个序章不是某些人认为的什么重头戏,但这却是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追求的蜜一样甜的生活。
平凡的世界,他注定是时代大幕的开启者。
1
月光从天上洒下来,它并没有预先准备要打开谁的窗户,也没有刻意想去照亮一些人忐忑不安的心情。
可是,今夜王贞六的的确确是失眠了,几十年少有的失眠。“嘎叽”一声,木门开了,他来到水泥坝子里,远处的山峦像魔鬼般若隐若现,近旁,数十箱蜂桶宛若火柴盒曲曲折折摆放着。那些白天嗡嗡飞舞精灵似的蜜蜂已经安静下来了,果园里的果子依偎在枝头,等待明天醒来有个好秋光。
这是山村九月的夜色,冷风还没有完全降临。王贞六想到明天自己就要去北京!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大山里守望了大半辈子,穷了大半辈子,苦了大半辈子,累了大半辈子,突然,北京请他去!中央电视台请他去!人民大会堂请他去!他能不激动?
王贞六不是激动。他今年70岁了,岁月不饶人,岁月也不允许他还像年少时那么冲动、懵懂。他还能激动什么呢?他只是觉得自己的风雨人生不容易啊,过去受苦受穷受累,今天终于熬出头了!自己将以戴着“致富带头人”的桂冠走上高高的领奖台。
王贞六并不是在为自己的荣誉高兴。他难以入睡的是,他内心正在反省自己的家乡。这里是海拔上千米的大山深处,蜿蜒千里的武陵山区腹地有一个地方叫黔江区,黔江区有一个地方叫黑溪镇,黑溪镇有个小地方名叫担子坪,王贞六就生活在这里。过去一个“糠菜半年粮,海椒当衣裳”的穷恶之地,老百姓没粮食就用糠菜来充饥,没衣服就多吃点辣椒来御寒。短短几年时间,在一声号令之下,全部脱贫了,全村成功摘掉了紧紧扣在头上的贫困帽、耻辱帽。
王贞六并不是在为自己的荣誉高兴。他难以入睡的是,他内心正在感恩戴德,所有的贫困中国人就要脱贫了,一个崭新的小康社会快速走来,这是人世间惊天动地的奇迹!
作为一个军人,国家在他心里至高无上,作为一个几十年的退伍军人,国家在他心里至高无上。
丰衣足食是人民最朴素的愿望。“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古人早就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命运呼唤!
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的魄力?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的勇气?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的承诺?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创造过如此叹为观止的奇迹?
王贞六一直关注中国的脱贫攻坚。以4组数据为证:1978年中国有贫困人口7.7亿人,1985年中国有贫困人口6.6亿人,2012年中国有贫困人口9899万人。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1660万人,较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了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较1978年末的7.7亿人,累计减贫7.5亿人。
中国向全世界承诺,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也就是说2020年贫困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失,最后一批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脱贫攻坚战以历史的胜利、人民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告终。
承诺是庄严的。无可否认,新时代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中共十八大以来,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这就是中国!骄傲的中国!
这,才是王贞六真正激动的地方!
2
自己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凭啥能去北京?自己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就是一个心地坦荡的脱贫户,凭啥能去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凭啥能去人民大会堂与国家领导人合影?
王贞六把报纸和网上的公告看了又看,上面的确写着这样的内容: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王贞六。会不会是另一个王贞六?但是,文件上明明说的是重庆黔江黑溪的王贞六,这个没错,区里也有干部打电话祝贺过。
电视上经常播放领奖的人都要发表获奖感言,王贞六突然想起自己有什么感言呢?面对全国观众,自己怎样说?月光不会告诉他,它只顾照亮崇山群岭飞扑的鸟翅,它只顾点燃明晨火红的朝阳。
勤劳苦干带来甜蜜生活!对!就以这个作为交流主题!
难道自己不是靠勤劳、靠苦干挣来的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决定要在全国第六个扶贫日把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能说的,会说的,可以说的,统统说出来。毕竟自己是第一次去北京,毕竟自己是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毕竟自己是代表村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自己是如何致富的?往事不堪回首,一路走过来,真是酸楚滋味,难以言表。
年轻时,王贞六当兵退伍之后,回家种过地、搞过烤烟、干过爆破营生,日子也只能说过得去,算不上富足。十年前,王贞六已经年过花甲,一延再延的爆破资格证,成了一张废纸。干了十年的爆破营生没了,他一下子断了来钱的活路,日子越过越穷,后来被识别为贫困户。
成为贫困户不是自己懒惰造成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儿子重度残疾,干不了活。自己和老伴照顾儿子,还要喂两头猪。人渐渐老了,未来的路在哪里?将来有一天,种不动地了,怎么办?他甚至不敢寻思未来,一想起来眼睛就开始湿润。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军人的骨气决定了王贞六要去闯一闯。怎么闯?
武陵山区有个传统,几乎家家户户养一两箱蜜蜂。王贞六没本钱,就找人借钱买回8桶蜂,打算从养蜂上寻找一家人的出路。
由于沿用传统的养蜂办法,所养的蜜蜂死的死、飞的飞,最后只剩下两桶,这让他对养蜂产生了怀疑,开始犹豫。是继续养蜂还是另寻他路呢?养蜂怎样养?另寻什么出路?
2015年4月,重庆市扶贫办在黔江区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这真是重庆言子说的“瞌睡来了遇到枕头”。机会难得,王贞六第一时间报了名。
培训回来后,他把剩下的两桶蜂由圆桶改为方桶,信心满满再次借钱买回6桶蜂,精心照料,但因为自己不能识别蜜蜂病症,也未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转场,结果8桶蜂最后只剩1桶。
这一次又失败了!必须要找原因,原因在不懂技术!
屡次失败后,王贞六依然没有绝望,他决定再搏一搏,破釜沉舟。没有了投资资本,王贞六只好卖掉老伴养的大肥猪,凑足5000元再次购蜂。一把老骨头还经得起几次折腾啊?穷,日子就过紧点吧,老伴并不支持他的再次冒险。
在王贞六的努力劝说下,老伴含泪说:“最后一次了,不行就放弃吧!”
2015年秋天,王贞六尝到甜头,花蜜收入近8000元。他算了一笔账,养一头猪利润500多元,养蜂赚的钱,顶他养10多头猪。
养蜂,让王贞六对幸福生活的到来有了足够信心。
回忆起这些,王贞六心里五味杂陈。不过唯一让他欣慰的是,它们都是往事了,明天,迎接他的是金灿灿的奖杯。
3
王贞六来到儿子的房间,一个大脑重度残疾的年轻人,三十多岁,但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他并没有怪罪谁,连一点埋怨的话也没有,甚至常常放纵儿子的一些常人不可理喻的行为,造孽啊,他的罪过让我来承担吧。
今夜,他要告诉儿子的是,老爹明天去北京了,你能和你老娘帮我看好200桶蜂子吗?你肯定不能,那你就好好休息吧。
这只是一个兴奋而短暂的告别。可是王贞六从没有过如此纠结。
自己是如何脱贫不忘众乡亲的?带的什么头?给村里的贫困户送了多少中蜂?
“老王,你有信心把养蜂产业做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增收吗?”一个响亮的声音在他耳畔回荡。
他突然想到欧青平,2016年5月10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到黔江调研脱贫攻坚,来到村里,作为建卡贫困户脱贫摘帽代表,王贞六以养蜂成功者的口气在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用“吃奶”的力把养蜂的好处抛了出去:不需要什么体力、投入不大、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是增收的法宝。
领导的话音刚落,王贞六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有信心!”
欧青平随即起身走到王贞六面前,伸出手与他“拉钩”。这也是一个掷地有声的诺言!
三年过去了,王贞六实现了对领导的承诺,自己心里乐滋滋的。
自己带动了25个贫困户养蜂脱贫。现在村里成了“一窝蜂”,他自然是“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