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年归乡养牛历经挫折终见光明

每天清晨,吃过早饭,带上午饭,家住黔江区石家镇长山村4组的90后青年王松赶着自家的牛出门了。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坚持了7年。

7年的时光,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养牛上,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养牛熟手。7年里,他经历牛冻死、意外死亡、配不上种等困难,但他都坚持了下来,开始走上了规模化养殖之路。


王松在放牛


回家养牛

1990年出生的王松读完高中后,因为家庭困难,选择外出到沿海的一家工厂打工。最初进厂时,每个月只有800元钱,但他勤奋好学,不到4年,工资就涨到了4000多元。期间,他还进修拿到了大专文凭。身边的朋友对他的未来一片看好。但孤身在外拼搏,让王松经常思念家乡,随着时间的推移,想回乡发展的念头越来越强。

2013年,年仅23岁的王松结束了4年的打工生涯,回到了家乡。他先读了驾校,又买了一辆车,准备跑货运。这时候,他发现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饮食的丰富,餐桌上牛肉很受欢迎,并且牛肉市场稳定,这让他萌发了养牛的想法。

他先买来3头牛,放了一段时间,觉得少了一点,开始逐渐增加牛的数量,一年里,牛的规模扩大到了12头。他也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养牛上,准备大干一场。“当时不少人都笑我,说我小时候放了十多年的牛,现在长大了还回到乡下放牛。”王松笑着说,但他坚信养牛是一个能致富的产业。


历经挫折

养牛之初,王松觉得自己家里祖祖辈辈都养牛,自己也有十多年的放牛历史,便没有去学习技术。这个决定,让他吃尽了苦头。

养牛的第二年,因为管理不善,王松家死了一头母牛和三头小牛。这对于他刚刚起步的产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从那时候起,王松意识到,单靠自己盲干是不行的,他开始到周边的牛场学习技术。

经过学习,牛不再无故死亡了。但突如其来的一场意外,让王松的养牛产业发展势头锐减。2015年底,王松家发生火灾,房子被烧得一干二净,他家成为了贫困户。修建新房子成为了他家最迫切的事情。

经过东拼西凑,王松把新房修建了起来,但他把多年积攒的钱都花光了。养牛产业受资金限制,只能自繁自养,缓慢的扩大规模。2017年冬天,天气寒冷,王松的养牛场因为在山顶,前前后后他的牛又被冻死了6头。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养牛产业又遭打击。

祸不单行,2018年,他给牛配种,一头也没配上。面对多重打击,王松一度想放弃养牛,但他想到自己回到家乡搞产业,做事情如果半途而废的话,不仅别人瞧不起,自己也将一事无成,于是选择坚持了下来。幸运的是,2019年他给牛配种,12头母牛全部配上了种。今年,他的牛已经发展到了18头,还有几头母牛不久将再添几头小牛。


充满信心

“感觉自己终于熬过来了。”王松说起这几年的养牛经历,也是感慨万分。现在,他家不仅牛的数量开始增加了,他还建了一个能容纳30头牛的养牛场,并且准备修建一个青储池用于存储青饲料。

此外,王松以前养殖的是当地常见的本地牛,这种牛优点是好销售,缺点是相较于外地牛长得慢。现在,王松准备改良牛的品种,换成经济效益高的牛。“养了这么多年的牛,现在终于有点起步了,我也要开始走规模化养殖,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个产业做好做强。”王松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不放弃,终会迎来阳光,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王松表示,接下来,他还准备积极争取更多为村里老百姓服务的机会,趁着自己年轻,又熟悉电脑,精力好,干劲足,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 刘旭东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