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上筑梦人

5月26日清早,阿蓬江镇柒坨村4组,重庆捌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大黄基地里,15位民工正在清除杂草。工棚旁边,一株大黄长势喜人。

“试种成功,预示这里的土壤、气候完全适合大黄种植。”公司负责人洪江涛信心满满地说。

小岩门试种下“大黄梦”

“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怎么能躺在炕上作懒虫。扛起锄头上山岗,好呀么好风光,我站得高来望得远……”2018年冬天,洪江涛哼着《兄妹开荒》,来到海拔1300多米彭家盖上——柒坨村4组、小地名叫小岩门的地方,望着一望无际的撂荒地,挥动了第一下锄头。

此时,挖掘机在此连续奋战4月有余,开通了近5公里的山路,整理出了308亩肥沃、疏松的土地。

由于栽种季节已过,洪江涛只是从湖北恩施买来少量大黄种籽进行育苗试种。当然,一起种下的还有他的梦想。

为了保障支出,他果断实施立体农业,套种反季节蔬菜,放养一群山羊……简单的工房,简单的灶台,一个人独处在高山大盖一年,那份辛劳与孤独是难以想象的。浸透了一年的汗水,收入能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和人工工资。

“这超出了我的预想。截至目前,我已经投入了90来万元,没有向政府伸过手。”洪江涛说。

大疫情挡不住“追梦人”

正待准备大显身手的这个春天,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遇。原本大年三十从湖北咸丰等地装车的外调种苗,却因疫情封路被坏死在车里,直接经济损失逾20万元。

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是放弃,还是坚持?

就在这个时候,龙田社区居民冯广州、大学毕业回乡的表兄弟沈正伟毅然决定加入进来。

“一分为二看,疫情也让中医中药迎来了发展机遇。大黄试种成功,市场供不应求,订单风险小。”冯广州说。

加入了新生力量,注入了流动资金,有了善于管理生产的帮手,有了搞文职、提供科学种植知识的大学生,自己主抓统筹规划、销售,彻底激发了洪江涛咬牙坚持的男儿本性。

“疫情缓解以后,我们立即着手多方联系种苗,终于从甘肃、宁夏等地调运来17万株苗子,这比年前每株0.8元贵了0.7元,好在我们抓住了季节。”洪江涛回忆起1个月前的情景,仍然有些激动。

面对困难和疫情不放弃,自力更生复工复产。他们的事迹传遍了山里山外,镇党委、政府负责人专程前往查看,支持他们做大做强大黄产业。

3位壮汉信心更足了。

大谋划升腾起“大梦想”

柒坨村是深度贫困村之一,大黄种植为产业扶贫探索了一条路子。

据了解,基地流转的土地,30%以上是贫困户的承包地。大黄种植不能用尿素、农药,甚至不能用除草剂,否则药材公司拒绝收货。所以,基地用工量较大,每年都在1000个以上,劳务开支逾10万元,一半左右是当地贫困家庭的劳动力。

“公司很实诚,对我们很好。每天100元工资当天就兑现,还管一顿午饭。我们都像在自家土地上劳动一样,绝对不偷懒耍滑的。”正在基地劳作的当地村民、五保户陆云武说。

“两年前,这一片还是撂荒地。现在基地建起了,老百姓可以就近务工挣钱,与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注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不多言不多语的沈正伟一语中的。

“大黄一般两年收一季,壮苗一年就见收益。”洪江涛算了一笔账:以每亩栽种1600株、每株产量2千克、均价20元、两年收计算,每亩利润在2万元左右,每年收入将超过300万元。

不仅大黄种植前景看好,而且这里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森林覆盖率极高,常年云山雾海,四季野花香,野生天麻、野果丰富,悬崖绝壁延绵数里,是一个天造地设的休闲纳凉、野营露营好去处。”3位土家汉子异口同声地道出下一个远大目标:

发展乡村旅游!

 (本报通讯员)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