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县龙潭镇:走文旅发展之路 打产城融合之牌

酉阳自治县龙潭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曾有“货龙潭”“小南京”的美誉。赵世炎、王勃山、赵君陶、刘仁等仁人志士、革命先贤先后诞生于此。独具特色的鸭子龙、脱节老龙、泼水龙,端午节的龙舟赛、旱龙船,还有汉剧、茶馆评书、花灯狮灯、摆手舞、土家山歌等让古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5月19日,笔者一行深入龙潭古镇,见证了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脱贫攻坚的骄人成绩。


传统文化造就致富人才

清晨,薄雾缭绕的龙潭镇丹泉村沉木溪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祥和景象。回乡创业的李泓江一大早来到自己的养殖场,察看圈养的一千余只兔子成长情况,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在他的带动下家乡人民户户发展产业,不等不靠创业致富,充分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蜂糖李、黄花、中药材等产业,实现该村村民共同致富。

“近几年政府在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李泓江在他的养殖基地对笔者介绍到,“我们这个养殖场流转了28亩土地,平时请的工人在15个左右,每天的工资有120元,大多都是当地的建卡贫困户。”

据了解,丹泉村沉木溪是一个有着七八十栋清一色木屋瓦房的古传统村落,其中鲁家沟的一处四合院建设年限达300余年,寨子环境整洁,干净、优美,“洁美人家”挂牌率达70%以上,每户庭前屋后花草争艳,引人夺目。全体村民邻里和睦,勤劳节俭、待人友善,知书达理,学习氛围浓厚。

“我们这个寨子确实很漂亮,青山绿水,环境优美,一直保存着很好的原汁原味的木质结构房屋。最让我值得骄傲的是这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很好,也出了很多人才,仅有的48户人家就培养出了32名大学生,特别是段洪文一家就出了6名大学生。”丹泉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冉俊丰神采飞扬地对笔者介绍到。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龙潭镇花莲村四组一个小地名叫九龙堡的绿茶基地里,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家住花莲村一组的村民杨素云一边忙着给绿茶幼苗除草,一边和记者拉起了家常,“我现在一天的务工收入有最多能达到185元,这个绿茶基地一天85块,另个一黄花基地工资100多块,自镇上发展这个产业基地开始我就来这务工了。”

跟陈素云一样,花莲村二组的杨彩云也是基地的一名工人,据她介绍,在基地务工不仅仅是解决了收入问题,更多的是带动当地百姓共同致富。

龙潭镇党委书记陈建军说:“为深入推进产业发展,龙潭镇党委班子先后多次深入调查研究,最终确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以点带面,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与县华茂公司合作,规划发展生态绿茶8000亩;第二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全面消除‘空壳村’;第三年实现全面开花,村村有收益。我们根据龙潭镇的实际,结合当地山水优势,旅游优势,走文旅发展之路,打产城融合之牌,让农产品真正变商品,把这个基地打造成高山云雾茶,成为龙潭旅游的一张名片。”

据了解,为使该项工作稳步顺利推进,花莲村领导干部主动担当,勇敢作为,积极打通工作最难做得堵点,成功赢得了全体村民的支持。有了花莲村的成功经验,全镇各村积极响应,各自结合实际情况掀起了大抓集体经济发展的热潮,油茶、绿茶、中药材种植,生猪、肉牛、冷水鱼养殖一村一个特色,基本实现“一村一品”全面开花,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讯员 储潇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