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黔江张氏民居天井不积水的神秘面纱

张氏民居位于黔江区黄溪镇黄桥社区3组,始建于1911年,规模宏大,功能齐全,雕刻精湛,具有地域建筑文化和民族建筑文化特色,是渝东南和武陵山区建筑的典范,2009年12月列入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民居建筑存在着若干不解之谜。中央电视台和长沙电视台曾报道过天井不积水、任何情况下水井中的水始终保持特定水位、左侧天井正中石板的圆形凹槽及其向四角辐射的线槽有何用途的三大不解之谜。

由于张氏民居因围墙基础和门楼等部位地基下沉,2020年4月7至21日,黔江区文旅委特邀请地勘单位对张氏民居的部分天井石盖板揭开进行钻探采样,揭开了张氏民居天井不积水的神秘面纱,其地下排水系统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张民民居的天井排水系统是建在地下的,共有五个天井,正中一个大天井,左右各有两个竖向排列两两对应的小天井。从地表看,五个天井未设排水孔,可无论下多大的雨,即使下暴雨,都不会积水,这与其地表建设与地下排水系统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张氏民居天井铺设的石盖板全为长方形,长100-190厘米,宽50-60厘米,厚25厘米。盖板石的厚度由上向下内收,使之四侧面呈梯形,且未打磨光滑,形成石盖板间越向下空隙空间越大,水流就越畅通。石盖板下面的排水系统有两种:大天井的四周石盖板下设水沟,形成一个可以相互环流的沟体系统。四周内侧虽未设排水沟,但在石盖板下垫就了不规则小石子,小石子间的空隙,形成足够量流水的空间。天井中的雨水可向四周直接分散流动到排水沟,再汇聚于地下的总排水沟槽流向屋外,此设计巧妙解决水流时空问题,也就不会在石盖板面上形成积水。小天井的石盖板与大天井的石盖板形状一致,即石盖板厚侧平面也是由上而下层层内收,同样在保持了充足的流水空间,亦可避免异物大面积阻塞。它与大天井最大的差异是每块石盖板下均筑有沟槽,石盖板和沟槽呈纵向有序排列,沟槽两侧为沟坎,石盖板的左右两端置于沟坎上。石盖板底面凹凸不平,这就在石盖板底面与沟坎顶面形成许多流水的空间,雨水可从石盖板下面渗透到沟坎顶上,再通过沟坎顶与石盖板底面的空隙流向两边沟槽。沟槽一般约宽35厘米,约高25厘米,4个小天井各有3个暗沟槽,这就完全能满足最大雨量的排水需要。

除排水系统设计构造是张氏民居天井不积水的重要因素外,还有两个最核心的最关键的因素:一是天井石盖板缝隙间表层填满粘长着青苔的泥土。从表面看,泥土不便使雨水流到石盖板下,但细仔观察,发现缝隙间粘着的泥土在青苔根系的作用下而十分疏松,渗透性能特别强。又由于石盖板是由上向下内收,致使石盖板缝隙间的泥土薄,雨水渗透段的距离小,进一步缩短渗透的时间,加快渗透速度。这是张氏民居天井不积水的最为核心和最关键的因素。二是控制雨水注入天井的量。由于各天井相邻四边廊道顶的屋面呈山形,山的内侧斜坡屋面接收的雨水才能注入天井内;外侧斜坡屋面的雨水则流向房屋外面。这样,既可就通过雨水分流减少注入天井的雨量,又可强化屋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的审美效果。位于天井四周廊道顶上屋面的斜坡面约长400-1100厘米,宽180-200厘米,从天井接收屋面雨水的覆盖看,相对于一般天井的面积小,这就极大地减少了屋面向天井的排雨量,因此屋面雨水分流也是天井不积水的重要因素之一。张氏民居天井不积水是由以上论及的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单一因素是达不到这一效果的。因此三大因素各有其独特的功效,整体构成这一建筑的完善的设计理念和完整的综合的结构系统,它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张氏民居充分展示了古代土家人科学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其应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房屋建筑和天井设计理念的有益尝试和成功的典型范例。

 (通讯员 彭一峰)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