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福  五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土家愚公”

  “下雨天路滑雾又大,开车搞慢点!”3月4日,进入彭水自治县龙溪镇如榔村的盘山公路,细雨霏霏,浓雾弥漫。在公路的边沿,正在清理散落泥石的老人,见到过往的车辆,便停下手中的活,温馨地提醒。

整理《证书》。

  这位老人,就是曾担任4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昌福,今年68岁,人称当代“土家愚公”。他维护的这段硬化的公路,就是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带头修建的村道路,当年人们称为“天路”。

  40年,他不忘初心,肩负使命。从村里通电、建学校、修公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都率先垂范,所以获得不少荣誉,如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劳模”等。他曾经五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和表扬。

  改变穷乡僻壤

  当起土家山寨新愚公

  如榔村辖5个村民小组,海拔1200余米,全村常住人口1180人。

  从龙溪镇出发,公路蜿蜒而上,经过九道大弯拐,翻过插旗山顶,才到达如榔村,车辆行使需50分钟,步行需3小时。

刘昌福介绍当年修路情况。

  “以前不通公路,走小路也要经过九道拐。公路修通后,还是没甩掉这九道拐。”刘昌福说,只要你来过如榔村,地势的险要就不用介绍了。

  “当时,想人生得到改变,我从小的愿望就是参军入党!”刘昌福说,那时候,不敢去想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因那时想读书,家里无钱送,所以他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

  1968年,年满18周岁的刘昌福如愿参军,3年后又如愿入党,1973年退伍。回家先后担任生产队队长、大队民兵连长、大队长,从1978年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改为村,连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2018年病退。

  “我当大队干部那个年代,一些家庭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刘昌福说,当时他一边抓粮食生产,一边发动各生产队种烤烟,农户年终才有了余钱剩米。

  种烤烟尝到了甜头,3年时间从200亩到发展到500亩。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户仍然以烤烟、生猪产业为主。

清理公路边掉下的渣石。

  “产业有了,没有公路,农产品对外销售成了制约农户的一道瓶颈,我想到的是修公路。”刘昌福说,当时村里急需解决的还有照明及村小学校的修建。

  如榔村小学,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石墙房子。1996年春季,因从墙上掉落一块石头砸死一名学生,后来,学校只好租用民房上课。

  为解决通电和修建学校,刘昌福多方争取,终于在1998年3月20日全村告别了煤油灯。学校也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于1998年春季破土动工。100余名学生也在半年后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上课,村里的几十名大学生也相继从这里走出山外。

  1999年大年初一,山外传来阵阵爆竹声,如榔村的插旗山却响起了地动山摇的筑路放炮声。刘昌福领着的400多村民用锄头、铁锤、钢钎和自制的炸药,在峭壁上凿了1年多时间,在2000年3月5日,一段长12公里的公路得以开通。看到进山的车辆,全村男女老少都高兴得欢呼起来。

  进京参会领奖

  五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刘昌福回忆,他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是2007年参加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是作为基层党员代表,列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第三次是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第四次是被表彰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个人”;第五次是被表彰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

  “老书记得的红本本,够一个劳动力挑!”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远强说,老书记先后被乡(镇)、县、市表彰的就更多了。

  头顶的诸多光环,是刘昌福鲜血和汗水的结晶。

刘昌福(左二)经常到农户家走访。

  把电线“拉”上山,把学校“背”上山,把公路“凿”上山,把脱贫产业“引”上山。这是当地村民对刘昌福主政如榔村40年的成绩总结。所以,这个“土家愚公”的尊称,不是村民随口说的。

  “通电和修学校,老书记不仅要动员劳动力,还要四处找资金,他自己都不知道贴了多少钱和粮!”曾担任21年村委会主任的焦挥松说,当时架高压线的140根水泥电杆,是100多个壮劳力,从龙溪街上抬了一个多月才抬上山的。修学校的100多吨水泥、河沙、钢筋,也是用背篓背上山。

  修学校需要大量的石材,为减轻村民的劳动强度,老书记在黔江区石会镇工农村租了一台六轮拖拉机,开到龙溪街上,拆散后组织村民抬上山。学校建完工,又拆散抬下山,当时这笔租金都是老书记私人垫起的。

  修公路时,很多村民考虑到山高绝壁、沟壑纵深,肯定要出不少工伤事故,有些村民害怕了。

  “要得富,先修路!”老书记说出去的话,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也不是村民们说得吓人,当时在岩壁上打炮眼,是用一根粗绳子绑在人的腰部,等打好装上炸药、点燃导火绳,上面的人又赶紧往上拉。”村民焦连刚说,确实危险,在劳作中稍不注意,人就要掉下上千米深的峡谷,所有修路的人整天都是提心吊胆的。

  精准扶贫路上

  直到村民脱贫才卸任

  “老书记是看到我们脱贫后才退休,直到现在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关心我们,生怕我们再返贫!”5组建卡贫困户谢中册说。

  谢中册因患眼病3年,家属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家里还有一个学生。2014年纳入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在刘昌福的带动和帮扶下,家里靠养猪养鸡脱贫。

  如今,走进如榔村,山顶一处用瓷砖修建的山门,当地人称为“南天门”。两边门牌上书写了“山高坡陡千难险阻修天路,下凝上聚万众同心奔小康”的对联,横批为“万象更新”。

  沿着这条“天路”经过“南天门”便是如榔村,山顶地势较为平坦,村里的鱼塘、核桃、板栗和葛根基地等,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通电、办学、修路,要是没有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资金及爆破物资上的帮助,没有村民让地让林和按时出工,都是很难办成的。”刘昌福说,有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他当初发誓要把如榔村建设得更好的诺言,已一步一步得到实现。

  自从公路修到家门口,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在村里的多为中老年人。

  “当初,有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没有路费,学生上学没学费,是老书记到信用社贷款27000元,让村里近150名村民顺利外出务工,以及家中的孩子顺利入学。”焦挥松说,现如榔村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有400余人,每年务工收入2000余万元。

  扶贫攻坚战打响后,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书记没有退却。他结合全村人口实际,为留守在家的村民寻找合适增收的产业。先后发动村民养猪、牛、羊、鸡、鸭、蜂和引进核桃、板栗、葛根等产业。期间,并完成全村沼气池的修建,以及农户改厕改灶和危房改造工程等。全村2014年被评定的58户建卡贫困户,在2019年底,先后实现脱贫越线。

  (记者 李诗素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