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吹鼓手”讲述民间唢呐:从瞧不起到登上大雅之堂

  “唢呐一响,人们便忙;不是登天,就是拜堂。”在农村,唢呐成为传递悲喜的号角,村民们从唢呐声便能知道哪家是办丧事还是喜事。

汪传统(左)与邻居一起吹唢呐

  唢呐,多见于农村的婚、丧、嫁、娶等场面。唢呐虽然是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的一种,但因为吹奏这种乐器的人多为农村人,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乐普,仅凭师傅的口传心授,学到一些固定的吹奏曲调,便开始活跃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中。

  “吹唢呐的人,在我们当地统称为‘吹鼓手’。以前,干这种职业的人是不受人尊重的,被称为‘下九流’,一般不能进屋,吃饭也是在房屋外面的角落安上一桌。”今年75岁的汪传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吹鼓手”,一吹吹了63年。

  汪传统是黔江区舟白街道五台村人,12岁便开始学吹唢呐。从学到的10个曲调开始,他边吹边找人学,到现在能吹100多个曲调(当地人说的“唢呐引子”,书面用语叫“曲牌”)。这种曲牌只有民间才有,有调无词,只供演奏。汪传统把学到的曲调,先后教给了16个徒弟。年轻时,他曾被邀请到湖北省宣恩、咸丰、来凤、龙山,以及重庆市内的酉阳、彭水等县参加红白喜事的吹奏。

  汪传统告诉记者,民间唢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没有固定的曲谱,通常以喜调和悲调进行传授。红事吹的是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白事吹悲调,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

  “一般唢呐的曲调有局限性,红事只能吹喜悦欢快的曲调,白事只能吹伤悲缓慢的曲调。”汪传统说。

  唢呐吹奏出的声音独特、洪亮、豪放、激昂,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方圆五里之外都能听见,在当地也有人把唢呐称为乐器中的“霸主”。一旦吹响,它能够和一支乐队抗衡,有以一当百的功效。

  记者了解到,民间唢呐吹奏的曲牌,多为短小、精炼之曲,形式分为快、中、忧板。其中快板曲牌为红事用,忧板曲牌为白事用,中板曲牌红白喜事皆可用。

  在黔江土家族、苗族人集居地,唢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一般有哪户人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等都要请几个吹唢呐的前来热闹一番。就是那些送子参军、开张剪彩的,也要请一支唢呐队来庆贺。

  民间唢呐通常是一对,高音和低音进行搭配,必须两个人一起上阵。以前,吹唢呐的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演奏场地;如今,这个传统的民间管乐,作为民间音乐、地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经登上大雅之堂。

  在黔江“吹鼓手”中,汪传统有一定的名气。他曾经应邀参加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舟白机场通航、舟白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开工和竣工庆典。迄今,吹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响了黔江文化繁荣的号角,不仅在黔江红白喜事上出现,还走进校园进行传承。

  (记者 李诗素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