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田寸土不撂荒 全村劳力不外出 男女老少不赋闲 双龙村乡村振兴咋“整”的?

  因经济空壳、人口空巢、产业空心而致的“空壳村”,对于一些地方来说,并不鲜见。但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就偏偏独树一帜,硬是没被“空壳村”的“壳”子给罩住。12月26日,记者前往该村进行了采访。

发展目标为“三不”

  上午10时许,当记者前往该村三组村民李明政家时,他正在和妻子一起在桑园剪枝。让记者吃惊的是,李明政1995年出生,今年才24岁;妻子余文华年龄更小,1999年出生,今年才20岁。“现在像这么年轻的人能够呆在家里干农活做产业的,那真的是难找。”村党总支部书记谢鹏飞告诉记者,双龙村有“三不”:寸田寸土不撂荒 全村劳动力都不外出 男女老少不赋闲。在家搞产业年龄最小的就是李明政夫妻,最大的是杨正和,今年七十多岁了……

  “去外面干什么呢?在家里挺好的。”李明政告诉记者,由于一村子人都在家发展,他也就没有了要外出打工挣钱的念头。他和妻子在家里流转了30亩土地栽桑养蚕,一年能养40张蚕,产茧将近4000斤,年收入七八万元轻轻松松。由于小两口都习惯于勤扒苦做,所以一年到头也不外请劳动力,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夫妻俩自己做,“春节前把所有桑园的枝剪完没得问题,放心嘛,明年打算再新增几亩,一定把日子过得更红火。”记者离开时,李明政一边剪枝,一边向记者“保证”。

  一组村民杨正和,今年72岁,老伴儿刘素华也64岁了。按理说,像他们这个年龄,也该好好休息了。但由于生长在双龙村,老两口就是闲不住。目前两位老人在家经营了10亩桑园,一年4季可以产12张茧,年收入至少两万元。“那是准备年年都要搞呢,哪年搞不动了就不搞了……”当记者问及老人准备再干多久时,杨正和如此回答。

  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2002年“撤乡并镇”时,由当时的野竹村和双龙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580户计1886人,其中:18岁以下的367人,18至65岁1260人,65岁以上259人。值得一提的是,和其它地方的“空壳村”相比,双龙村的1886人中,有将近90%的村民都常年住在村里没有外出务工。

  “寸田寸土不撂荒、全村劳动力都不外出、男女老少不赋闲。”谢鹏飞说,这就是双龙村的目标,只要大家都能够吃苦耐劳,就能要精神有精神,要产业有产业,乡村振兴就能够实实在在,不是空话。

脱贫致富有“三产”

  蚕桑、烤烟、生猪,是双龙村的三大产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双龙村全村共有桑园面积2700亩,涉及116户村民,年产值近400万元;烤烟种植面积400亩,涉及5户村民,年产值120万元左右;全年能够出栏生猪3000多头,共有220户村民养猪,今年产值近2000万元。“这三大产业没涉足的,基本都在种粮种菜、散养家禽家畜,或者给产业大户做工,每年产业大户都能够提供近50人的就业机会,反正村子里无论男女老少,一年到头就没一个人闲着。”谢鹏飞说。

  一组的周文忠是村子里最大的蚕桑产业大户,他一共流转了200亩土地,如今全部都是成熟桑园,年收入60万元左右。除去所有成本,有30万元左右的纯收入。原来周文中常年在外跑车,妻子粟海艳一直在家务农。“全靠当年镇上干部村上干部天天往我家跑,动员我们栽桑养蚕。”粟海艳告诉记者,现在丈夫不再跑车了,天天一家人在一起,这种感觉很幸福。

  烤烟大户王洪江,流转了70亩土地种烤烟,一年收入超过25万元。“我一年基本上都要请5个同村的村民来帮忙干活,每个村民能挣1万元以上。啥都除了,我能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王洪江说。

  谢鹏飞告诉记者,家家户户饲养生猪是村子里一直以来的传统,每年都能出栏3000头左右,像今年这行情就不得了哦,总计能卖2000万元以上。

  如今,双龙村的村民对发展产业是“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有研究”。很多村民都在不停地思考如何创新搞产业。“现在有老百姓自己种辣椒的,共计有200亩左右;有搞刺梨子基地的,共计有100亩左右;还有种植银杏的,有200亩左右。这些加起来随便怎么算,都是上百万的年产值。”谢鹏飞告诉记者,双龙村2013年被列入市级贫困村时,全村有56户贫困户,目前已全部脱贫,其中有21户都走上了发展蚕桑产业的路子。2020年,全村还要新增桑园500亩,可以新增蚕茧5000担,产值也能增加1000万元左右。

乡村振兴靠“三宝”

  产业发展好、扶志又扶智、乡风建设好,是双龙村乡村振兴“整”得热火朝天的“三大法宝”。在谈到全村为何能够成功避免“空壳村”来袭时,濯水镇党委委员、人大专职副主席、驻双龙村扶贫干部徐军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产业,出现空壳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村子里没有产业。没有产业,乡村就吸引不了资源要素,也就留不住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徐军说,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还要“扶志又扶智”,要通过各种渠道,比如时不时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干部进村入户为村民量身定制家庭发展规划,建立乡村书屋让村民们多长见识等,让村民们变得有梦想、有追求、有精神支柱,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其实首当其冲的就是思想引领问题。如果贫困群众的意志都能够扶起来,人心能够强大起来,每个人都力所能及地找到增产增收的事业,去努力,去奋斗,自然就能够脱贫。如果乡村能人愿意建设乡村,人心能够凝聚起来,乡村能人发挥好带头致富的作用,全村群众凝心聚力,自然能够有奔头、有甜头、有盼头。现在村子里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有着很好的精神面貌,有的村民还通过学习,慢慢有了自主创新意识,结合自身实际找到了最适合自家发展的路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双龙村的可喜局面,还得益于濯水镇党委、政府一直都非常注重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是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各种各样的积极因素逐渐渗透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让每一个能量点都能够在群众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让积极向上的心态、艰苦奋斗的精神、脱贫致富的信念成为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了充满正能量的乡村新风尚,焕发出干事创业的巨大动力。 (记者 王华松 文/图)

编辑:李丹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