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满村到义务教育普及

  “小小黔江城,三家豆腐店,四处茅草房,文盲满村庄。”这是一段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传在黔江当地的一段民谣。民谣里唱出来的是过去的故事,透出来的却是当时的现实。

70年代的黔江县联合镇小学

  “1949年,大约80%的黔江人是文盲,很多人目不识丁。”说起黔江教育事业的过往,今年75岁的退休干部冯学明仍历历在目。

  据冯学明介绍,解放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学习文化,举办农民夜校,此后,识字班由于雨后春笋般建立。到1951年5月,全县有农民夜校识字班1045个,学员36371人。1953年3月,黔江建立常年农民业余学校,为扫除文盲作准备。常年民校分级、分班,排表行课,学习《农民识字课本》、《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建立入学、请假、考试、毕业制度。1955年,全县在常年民校初级班学习5301人,高级班学习40036人。

现在的乡村小学

  记者了解到,1956年4月,黔江县成立县扫盲工作委员会,于县文教科内设置扫盲办公室,领导、组织扫除文盲工作。1958年,黔江掀起“万人教、全民学”的群众扫盲运动,时有70359名文盲、半文盲脱盲,加上原识字人数,青壮年非文盲占总数的87.3%。

  除了扫盲外,黔江教育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春,在县城附近恢复小学5所,有学生410人,教职员工18人。1951年,有完全小学19所,村小133所,学生15491人,教师622人。土地改革完成后,工农子女入学免收学费,以鼓励入学,全县完小发展到33所,村小191所,学生26866人,教职工828人。

冯学明介绍当时的学习环境

  冯学明清晰地记得,他在1952年春天背上书包跨进联合镇完全小学(现人民小学)的场景:上学第一天,一位名叫龚良安的年轻老师讲书本发到每个同学的课桌上。语文课的第一课是“人,一个人两只手,工人做工,农民种田”。

乡村传统文化公益班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冯学明说,这是他们班全体同学走进联合镇完全小学后老师教的第一首歌曲……

乡村农家书屋

  1963年,冯学明白天担任黔江农业社城河一对的记分员,晚间也要花上几个小时当夜课班的老师。

黔江当地校园内的自主书屋

  “那时候有个规定,到了规定年龄但识字率达不到标准的就算文盲、半文盲,夜课班的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会他们能读也能写,比如写一些比较简单的书信、假条、收条之类的。”冯学明回忆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黔江教育也实现了从“文盲满村”到义务教育普及的跨越。从1949年大约80%的文盲发展到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初中毛入学率超100%。

(记者 谭鹏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