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南溪号子” 打造“文化窗口”

  近日,记者在黔江区鹅池镇看到,一幅巨大的宣传牌匾矗立在集镇入口处,上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鹅池瑰宝——南溪号子”几个大字非常醒目(如图)。

  重庆市黔江区南溪号子不仅反映了南溪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是南溪人民精神世界的形象再现。2006年,“南溪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溪号子”最大的特点是多人同时吼,一般不少于7人,人越多效果越好。据了解,南溪号子渊源要追溯到唐朝,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喇叭号等十余种,喊号子一般不少于7人,1人领唱,2人或3人扮尖声(高音),其他人唱低音,众人帮腔。

  南溪号子的歌词多属即兴创作,无伴奏乐器,多以情歌为主,靠口头传唱得以世代相传。没有文字记录,爱唱山歌的人,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往往是一首山歌开始由一个人唱,大家喜欢就自然会在人群中传唱。但其腔调和唱法却比较固定。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喇叭号等十余种。其基本唱法为一人领喊,二人或三人扮尖声(即喊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众人帮腔,从而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在山野间悠扬激荡的天籁之声。一首号子多为4句,一句7个字,中间有大量衬词。如“新打船儿下余渡,余渡有个两夫妇,生下幺姑一尺五;六幺妹生下地,团团转转把媒提,幺妹还在娘怀里”。

  南溪号子的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传达出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演唱的特异性,系土家民族音乐文化的遗存,具有吸收优秀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农村集体化、公社化时期,坡上干活的人唱起号子,两岸应和,声调宏壮。那时是南溪号子的鼎盛时期。近年来,电视、移动电话覆盖了南溪村,通电通话也早已进入南溪村村民的家庭,人们早已抛弃了隔着山谷喊号子的联系方法。随着土地下放,特别是近几年来,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南溪号子实质上已无发展,日渐衰落。现如今,能唱南溪号子的不足10人,且都年事已高,中青年中没有一人能喊唱号子,这一民间音乐样式“土壤流失”严重,急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近年来,鹅池镇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南溪号子的传承和发展。该镇积极争取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对南溪号子曲目进行收集整理,编写成书,充分挖掘号子元素,在镇中心校成立南溪号子传承基地,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南溪号子的兴趣,举办一年一次南溪号子擂台赛,选拔优秀传承人,组建一支南溪号子表演队,与周边区县进行民俗文化交流学习。

  2017年,该镇以地方文化“南溪号子”为纽带,积极探索辖区 “非遗文化”和“法治文化”有机融合。通过填词的方式,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品牌,编写法治号、普法号等,把“南溪号子”引入普法工作,用法治方式传承“南溪号子”,在普法工作中打文化牌。未来,鹅池镇力争在各景区、景点进行常态化演出、传唱南溪号子,实现文旅融合,自然传承,致力打造“传承基地、传承舞台、传承人”三个传承体系,使其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成为宣传南溪号子文化精神的窗口。

  (记者 徐朝政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