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廷:以“爱”育人 向“善”笃行

  “教育已成我的一生所爱,融入到了我的骨子里,更融入到了我血液中。”刘红廷说,从第一次踏入教室成为一名代课老师开始,他的一生便与教育结缘,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深深的爱上这个职业,他深知,在大山里,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20年坚守

  成人师楷模

  1987年7月,高中毕业的刘红廷回到了黔江区白石乡龙池村。当时的龙池村环境恶劣,教育严重滞后,村民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全村500多名村民中,初中毕业生不足10人,高中毕业生仅5人,就连小学毕业生也为数不多,一些家长甚至产生了不送孩子读书的念头。

  当年8月,作为村里文化最高的人,刘红廷决定扎根老家,成为一名代课老师,并于次月通过招考,取得了任教资格。

  1987年他接手一年级,该班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全乡倒数第一,而到了第二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提升到了全乡第三名,到四年级时提升到了全乡第一名。到1993年,该班毕业成绩获全县第三名,受到县上表彰,村民们还给他送了一面锦旗。村里读书的孩子多起来,妻子高玄书成了海坝村小幼儿班的教师。但夫妻俩拼死拼活,每人每月也只有120元工资,寒暑假不上课就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必须抽出时间下地干活,备课和改作业的时间,大都安排在晚上。没想到,夫妻俩这一代课就是20多年。

  2007年,刘红廷的故事经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刘红廷先后获得“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最美家庭”、“全国书香之家”等称号。

  几次转折

  更不忘初心

  也是在那一年,刘红廷夫妻俩通过全国代课教师转正考试,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用刘红廷的话说,如果说成为代课教师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那么转正那一次,算是第二次转折。从那之后,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他将用一生奉献给自己所爱的教育事业。

  “那一刻,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刘红廷说,为此夫妻俩激动得一晚上没睡觉,因为自己可以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了,20年的代课生涯,让他对教育事业的爱融入到了血液。

  “第三次转折,是我成为道德模范开始。”刘红廷说,自己只是尽了教师应有的本份,只是多了一份坚守,从那时起,在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他时刻以道德模范要求自己,不忘记初心,用“爱”教育,从“善”笃行成为了他的人生准则。

  用“爱”坚守

  点亮道德之光

  “我一直认为,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完美的教育。”刘红廷说,成为正式的老师后,刘红廷在以前的学校又教了三年书,后于2010年调任白石乡中心校副校长。再后来,刘红廷又调入黔江区城南中心校任副校长。

  期间,刘红廷一直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爱”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因为刘红廷坚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德育的培养远比只注重成绩更重要,所以,他在之后的工作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外,更多的精力用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除此之外,全市一百余名道德模范建了一个群,取名“道德之光”,刘红廷说,他们每一个道德模范想用自己微弱的力量点亮道德之光,刘红廷时刻以此要求自己,在离开村小的这么多年,夫妻俩每年都会拿出5000元来帮扶困难孩子。

  在刚到城南小学的那一年,该校一年级一名学生家庭特别困难,父女俩相依为命,父亲患有尿毒症,每周都需要透析,完全失去经济来源。刘红廷知道后,主动前去帮助他。后来重庆主城一名爱心人士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承担起资助该名学生的责任,以每月300元的费用进行资助,由刘红廷转交。如今,小女孩已经上初一,资助仍在继续。

  刘红廷说,接下来,他还会继续奉献在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他将以“道德模范”微弱的光将正能量传递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大山里,想读书却还读不起书的孩子们,用“爱”点亮身边的道德之光。

  (记者 黄英 文/图)

编辑: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