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扶贫人】85后“第一书记”演绎扶贫版“变形记”

  在人们的印象中,扶贫干部好像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但在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有一位85后的驻村第一书记,她为人亲切有耐性,说话轻言细语,经常进村入户问需于民,沉下心来研究产业,千方百计给群众找致富的路子。在扶贫工作中,她以一个“软萌妹子”的形象走进群众当中,得到群众的信任,成为了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女汉子”。近日,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范晓在困难群众家调研产业发展情况

  “新官”上任崴了三次脚,咬牙坚持

  鹅池镇位于黔江区西南端,和酉阳县、彭水县交界,山岭纵横。南溪村更是鹅池镇最偏远的地方,位于大山谷底,距离镇政府还有将近10公里盘山路。

  范晓是家中独生女,在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工作,但扶贫工作需要吃驻村里、需要爬坡上坎、需要进村入户,在工作中,范晓遇到的第一难题居然是生活和身体方面问题。“驻地没有热水,蚊子多,我开始很不习惯,而且在乡下一呆就是几天,才去的时候三天两头做调研,又害怕农户家养的狗,经常来不及吃午饭,生活没有规律。”范晓说,她第一次体验到无助的感觉。

  “别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是一把火都没放,反而把自己整进了医院。”范晓说,她在驻村工作期间先后崴了三次脚,脚肿得走不了路,只能住进医院,自信被打击得“一毛不剩”。范晓回忆起刚到村里遇到的难题,曾一度丧失信心:“我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照顾,走个路都要崴脚,还怎么当这个第一书记?更别说做好扶贫工作!”

  “说实话,我基层经验很少,刚到村里,是一点底气都没有。”范晓说,村里的青壮年人多数外出务工,一到晚上都是老人小孩,冷冷清清的,大家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势头都不足。“我刚到村里那会儿,一来因为看起文弱、年轻,很多年长的村民对我没有信任感,二来我是外面来的村干部,说出的话在村里没有多少威信,这样的状况一度让我很气馁。”范晓说。

  沉下心来和老百姓交流,谋划发展

  范晓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自身确实存在很多的不足。”

  出医院以后,范晓加强体育锻炼,一有功夫就下村走访,挨家挨户向村民了解困难,疏民怨、化民难、解民忧。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南溪村有多少户、多少人,谁家有什么特殊情况、具体困难,范晓已经烂熟于心、如数家珍。

  在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后,范晓发现,当地党组织有些薄弱,党员干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工作能力和方法有欠缺;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土地利用率不高。另外,在家年轻人少,空壳现象严重,农户主要收入靠务工,渠道单一;存在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还需加大典型脱贫户的宣传力度,提高贫困户自力更生意识。

  “我通过对贫困户每月遍访1次,召开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会、院坝会、脱贫故事宣讲会等方式,广泛宣传扶贫政策,确保所有群众了解并掌握,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助推脱贫致富。”范晓说,她和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干部走村入户,了解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共同谋划全村致富发展之路。

  现年56岁的庞建华,家住峡谷中,他两岁时左脚致残,妻子聋哑,母亲失明,是建卡贫困户。如今,在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成为了当地的养蚕大户。“范晓书记他们隔三差五就到我家来,询问产业发展情况。”庞建华说,有了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我们家在脱贫的道路上也走得更加顺畅。

  组建片区党组织,破解“空心化”

  范晓说,为破解农村外出党员多、“空心化”趋势明显的难题,南溪村党支部与石柱村党支部联合组建的鹅池镇南溪联合党总支,于2018年9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现有正式党员60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流动(流出)党员30人。由镇干部任党总支书记,范晓与另外几个干部任总支部委员,南溪、石柱两村本土人才为党群服务志愿者,期间加强了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区域内人才、资金、项目等有效整合,实现邻村组织共建、党员共管、队伍共抓、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和谐共促。

  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八步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程序以及“四进七不进、一出三不出”的要求,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因户施策,围绕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逐户完善精准脱贫规划;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教育资助全覆盖、医疗救助全覆盖,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共计3户,危房改造92户,民政兜底25户67人等。

  2018年,范晓积极协调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为南溪村投入资金10万元,用于引水渠、人行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200余人灌溉难、70余人出行难问题。2019年4至5月,范晓和驻村工作队一道,两次自费为在家贫困户送去菜苗约1200株,并请技术人员三次到村到户指导贫困户种植技术。

  拍摄记录“南溪号子”,传承非遗

  “嬢嬢,我又来找你学唱山歌来了。”在南溪村5组,范晓如老熟人一般走进冯广香的家中,跟着她学习、记录“南溪号子”。

  “唉哟,是幺妹来了索,快进来喝茶。”冯广香老人开心的搬出椅子,和范晓坐在一起攀谈起来。冯广香告诉记者,范晓经常走家串户,而且很有耐性的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如今,在南溪村,家家户户都认识这个城里来的“幺妹”。

  不多久,冯广香就开始和以往一样开始唱起山歌,范晓则拿出手机,把冯广香唱歌的场景拍下来,并不时用纸笔记录。范晓告诉记者,“南溪号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整个黔江区能唱完全南溪号子的人很少,且都年事已高,特别是中青年人中爱唱号子的更少,濒危状况严重,急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范晓说,村里的年轻人好多都出门打工,非遗传承面临难题,她隔三差五就到冯广香家,学习记录山歌,并邀请冯广香夫妇到村上的大会表演,用手机记录保存下他们唱号子的场景。

  “记录保护山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做脱贫户的回访。”范晓告诉记者,冯广香家是建卡贫困户,已于2016年脱贫,如今,他们家有5人务工,不但修起了新房子,二人还成为鹅池小学的“山歌号子老师”,每年都能领到非遗传承经费。

  记者手记

  “我从大太阳出门要打伞,走几步山路就累的姑娘变成了一个经常爬坡上坎,顶着烈日下村,一个人可以‘招呼’土狗的‘女汉子’。”范晓笑着说,虽然被太阳晒黑了,有时候顾不上吃中午饭,但慢慢地,村里的大路小路她都熟悉了,老百姓的家门基本摸清楚了,和村民之间的交流渐渐多了,办事也比以前更顺畅,处理起问题来也更得心应手了。

  “像公主般宠爱自己,像汉子般努力工作。”这段话是范晓微信朋友圈的主页介绍。最艰难困苦的地方,最是磨炼人的地方,从一个“软萌妹子”到“女汉子”的转变,范晓看到了贫困户眼中致富的希望,深切感受到群众对她的认可,在丰富着人生阅历的同时,她也更加坚定了对未来扶贫攻坚工作的信心。

  (记者 徐朝政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