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甑子”成就金字招牌

  黔江区舟白街道磐石小区旁的一处巷尾,康显荣的工作室就在这里,一个个甑子整整齐齐堆放着,来下订单的人络绎不绝。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劈削木材。“酒香不怕巷子深嘛,偏是偏了点,但是甑子做得好,来的人还是多得很。”康显荣自豪地说。谈起甑子,56岁的康显荣向记者介绍起了他的致富路。

  少时学艺搁置 为求致富重拾

  康显荣出生在金溪镇山坳村3组,自幼家庭贫困,这也坚定了他学一门手艺养家的决心。20来岁时,他自主接触学习了一些木工相关知识,甑子的制作方法也在其中,但是因为没有师傅的指导,就搁置了这一项技艺。之后结婚生子,为了养家糊口,他干过啤酒厂工人、蹬过三轮、开过饭馆、当过保安,可工资都不太理想。

  孩子上学的压力,自己工作不稳定、薪酬少,家庭生活贫苦,康显荣夫妻没少为这些吵过架。改变贫困现状的想法康显荣早就有了,可去从事什么职业才能稳定保收呢?思来想去,搁置多年的木工手艺,成为了他脱贫致富的选择。

  改进传统工艺 创新成就品牌

  甑子,古代炊具,外部略像木桶,用它蒸煮出来的米饭口感软柔,香气浓郁,夹杂着一丝丝竹香木香,让人口中生津。康显荣了解到,手工木质甑子在黔江比较稀缺,大部分生产者都是老人,没有形成规模,供不应求。而且这些老人还是沿用过去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来的甑子不够牢固。

  “意识到这里面的巨大商机,我决定改进老工艺,在手工甑子这一方面做大做强。”康显荣说,他改进了外形,以前的老甑子是直板,他用的板子有一定的幅度,拼接出来的甑子就像鸡蛋一样,甑子里面的卡扣也运用了独特设计,这样做出来的甑子美观牢靠,蒸出来的饭软香可口。

  2011年,康显荣将自己改良的甑子推向市场。新型甑子一上市就受到了顾客的青睐,牢靠美观的造型吸引了消费者尝试购买,包送包换包退的服务态度打消了消费者的疑虑,牢固可靠的质量成为了吸引回头客的金字招牌。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康显荣的手工甑子生意越做越大。

  继承传统工艺 家庭和谐美满

  康显荣告诉记者,这种传统手工制作甑子的手艺如今真正能做愿意做的找不到多少人了,大多都是老的手工艺人。特别是年轻人,选择从事传统木工的人少之又少。“以前我有过徒弟,都在我这学木工,可现在他们都放弃木工,全都转去其他行业了,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在做这个。”康显荣说,缺乏新鲜血液,随着艺人的老去,传统木工技艺也许会慢慢消失。可是这么一个优秀的传统技艺消失了该多么可惜啊。所以他想多做几年,看能不能找到个接班人从他那里把这个技艺接任下去,让后辈们也能知道甑子是做什么用的,也能吃到香软可口的甑子饭。

  谈起改变,康显荣十分自豪。“各种大小款式的甑子我这都有,小的20公分的甑子我一天可以做十个左右,大点的像50公分的一天也可以做四五个。小的50元一个,大的150元一个,做多少卖多少,甚至供不应求,南海城的几个大商贩,湖北的几个批发商都是在我这进货拿去售卖,一年能卖出去两三千个,年收入至少十几万。”康显荣笑着说。

  事业的成功,让康显荣的家庭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和家庭纠纷,甚至还帮助孩子开了两家理发店。整个家庭和睦美满,这才是康显荣最大的收获。

  (记者 龚节品 实习生 刘灿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