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六:担子坪的“赶花”人

  烈日当头,漫山遍野的棬花清香四溢。花丛中,蜜蜂“嗡嗡嗡”地忙过不停;林荫下,身材清瘦、脸庞黑红、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巡查蜂箱。

王贞六将蜜蜂转场到新的地方

  老人叫王贞六,是黔江区黑溪镇胜地社区的养蜂大户。今天,带着蜂群“赶花”的他,来到了彭水自治县郁山镇清洁村。“养蜂不赶花,如同空养嗒!”王贞六说,一年中为“赶花”,至少要带着蜂群赶4次“场”。

  曾经的贫困户王贞六这一“赶”,不但自己告别了贫困,还赶着担子坪25户贫困户摘了帽。

  寻路

  “我们这儿叫担子坪,是因为从对面看过来,这座山像极了一个人担着担子。山是这样子,何况人呢?”今年69岁的王贞六,腰不弯、背不驼,说话做事保留着军人的雷厉风行,一辆摩托车穿梭在大山中。

  退伍后,因大儿子王元文脑膜炎后遗症留下残疾,王贞六一直留在担子坪。土地承包到户后,王贞六考取了《爆破证》及相关资格证,成为专业的爆破工人,靠技术支撑着这个家。

  56岁那年,王贞六因年龄大没有了工作。“失业了,家里断了经济来源,靠什么担起养活一家人的担子,我白天夜晚都在思考寻路。”王贞六说,

  2014年,当地政府针对王贞六老伴罗啟碧多病、大儿子残疾的实际困难,将他家纳入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并落实了帮扶联系人。

  当年3月,春节后的王贞六家,迎来了他家的帮扶人。回忆当时的情境,“老乡镇”张孝华说,走进他家时心都凉了——一家三口老的老、病的病、残的残,他们一家能脱贫吗?但看到乐观的王贞六以及他家喂的3桶蜜蜂,张孝华的心里有了底。

  当年9月,市扶贫办在黔江举办养蜂技术培训。张孝华试着打电话问王贞六是否愿意去参加培训,经过一夜思考后,王贞六爽快地说:“要去。”

为当地村民传授养蜂技术

  王贞六的爽快,有自己正在寻路的打算:当地自然环境好,体力劳动不大,投入不多,缺的是技术,恰是“瞌睡来了遇到枕头”。

  经过培训,王贞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从网上购买巢框,将传统的圆桶养蜂改成方桶,完成了“3改4”(将3桶蜜蜂分成4桶)。第二件事,是到黎水镇养蜂大户陈明科家拜师,并买回4桶蜜蜂。

  是年底,王贞六掰起指头一算账:实现收入8000元,这路对头。

  养蜂

  路子对了头,生活有奔头。

  2015年国庆期间,王贞六揣着卖蜂蜜、一头肥猪的收入和找亲戚借的1万多元,加上政府帮扶的2000元产业发展金的所有家底,赶到江津买回35桶蜂。当年,53桶蜂取了700多斤蜂蜜,收入8万余元,王贞六家脱了贫。

  一家的担子搁稳了,但担子坪的乡亲们呢?王贞六又在想“百花齐放”,用他老伴的说法“才吹冷了碗头的又想吹锅头的”。说归说,在一家人的精心管理下, 2016年发展到60桶蜜蜂的规模。在了解到王贞六的想法后,当地政府为他争取到10万元的政策补贴资金。于是,他用补贴的钱到彭水高谷又购买64桶蜂,并成立了“黔江区担子坪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合作社52名社员中,25人为建卡贫困户。

  同年5月11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来到担子坪调研脱贫攻坚,得知王贞六靠养蜜蜂仅两年就脱贫后,欧青平说:“老王,你有没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摘帽?”

  “我有信心!”王贞六当即和欧青平“拉勾”,并相互留下了电话和加了微信。

  从此,每一次蜜蜂转场,王贞六将蜜蜂安顿好后,都要用手机拍照片发短信给主任。为了“拉勾”的承诺,王贞六除参加市上、区上举办的培训外,他还特地到和各地拜养蜂大户为师,现场学技术。为学好养蜂技术,他特地买了智能手机,把从手机上看到的《中国实用养蜂学》资料,找打字店用3号字打印了1100多页,装订成册后,随时携带在身上,空闲时就拿出来学习。

  如今,王贞六带着107桶蜜蜂,不停地“赶花”转场,并将养蜂技术传到所到之处的农家。因此,他也成了区内外的专家,站上了讲台。

  送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王贞六说,小时候猜这条谜语,让我对蜜蜂有了很深的感悟和感情。

  为践行和欧青平的“拉勾”,2017年4月19日,王贞六为社区的陈福碧、王元海、付耀安、向德军、黄宽寿等25名建卡贫困户,无偿送去35桶蜜蜂。当天,他将村民领蜜蜂的照片发给欧青平后,欧青平赞扬说:“老王,你真了不起,你用实际行动让我服了!”

  “送出的蜜蜂,我是根据各贫困户的贫困程度,有送1桶的,最多的3桶。”王贞六鼓励他们说,“只要管理好,半年后1桶可分2桶,2桶可分4桶,喂养到年底,1桶蜂就有1000元收入。”从此,王贞六又成了养蜜蜂的建卡贫困户们的义务技术指导。

  “贞六哥送给我的那桶蜜蜂,2018年已发展到4桶,年收入达6000多元。”村民黄宽寿说,等今年秋天取蜂糖后,请贞六哥过来帮忙分桶。

  “我养蜂10多年,从没超过5桶。2015年王贞六教我把圆桶改成方桶后,去年发展到40桶蜜蜂。”村民罗登权说。

  “是扶贫让我走上致富路,是小蜜蜂让我过上甜蜜日子,我富裕了理应回报社会!”这是王贞六每次给村民培训养蜂技术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今,最让王贞六高兴的是,这些建卡贫困户们都过上了甜蜜的生活,全村也全部实现了脱贫越线。

  胜地社区党总支书记向业普说,近年来王贞六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往,为村民讲养蜂技术和提供技术服务。在他的帮扶和带动下,为胜地社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赶”出了信心和速度。

  “一个年近七旬老人,靠学养蜂技术告别了贫困,并为贫困户无偿送蜜蜂,帮他们实现脱贫摘帽。为谁辛苦为谁甜?”区扶贫办负责人说,从王贞六身上,展现的是军人固有的战无不胜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情怀,更是黔江精神再出发的生动实践。

(记者 李诗素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