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伏波飞龙跃 唐钟长韵怀远声——“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散记

  源于利川的阿蓬江,一路向西,斗折蛇行于武陵山脉之中。江水滔滔,不舍昼夜。当她来到濯河坝的时候,江面顿时变得开阔。一座全长658米的廊桥,犹如长龙,横贯东西。这就是有着“世界第一风雨廊桥”之称的濯水风雨廊桥。

  “廊桥”探源

  廊桥最早出现时间,难以确证。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之廊桥》一文中推断:“或在西汉前,春秋战国之际,廊桥已经出现。”廊桥,就实质来说,就是将房屋建筑艺术和桥梁结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桥梁。

  黔江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下雨的时候较多。过去乡下,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山民出行,道路泥泞,衣衫尽湿。若是遇上山洪爆发,溪水上涨,就更难了。山民为方便跨水涉河,就在溪流之上架桥。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溪头,常常就有一座座廊桥出现。廊桥以小青瓦覆顶,出檐深远,至于桥身以外。雨水顺屋檐滴水而下,落入河中。

  廊桥,在黔江当地亦称为“凉桥”。一般由当地乡绅牵头建成。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修桥补路”“行善积德”历来就是土家族的优良传统,这是一种原始的慈善精神。

  散见于黔江各个地方的有深溪河凉桥、大沙坝凉桥、田坝凉桥、小溪沟凉桥、竹林湾凉桥,达5处之多。它们在溪头默然屹立,和溪水、村庄一道,组成一幅幅优美和谐的“小桥、流水、人家”画卷。这些原始古朴的廊桥,是穿越时间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瑰宝。

  “世界第一风雨廊桥”

  为了更好地传承廊桥这种古代桥梁技术中的“活化石”,武陵山区的能工巧匠们,于阿蓬江的滔滔江水中,大手笔地复原了廊桥这种建筑艺术。

  濯水风雨廊桥分为风格各异的四段。

  廊桥首段起名“濯河怀远”,意在怀想古镇那段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的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曾经,濯河坝古镇与酉阳龙潭古镇、龚滩古镇合称“酉阳三大名镇”。该段桥长310米。桥上建有层塔亭,最高处为中心阁楼,整座桥体应用重檐、歇顶、土家点将台、檐口升起与多层举折等手法,创造了统一而有变化的桥身形态,造型古朴典雅。

  第二段名为“唐钟长韵”。该段桥长105米。中央钟楼部分高26米,分四层,该段由廊道与钟楼构成。中心位置高耸重檐歇山顶式钟楼,悬挂仿唐铜钟一口。其真身藏于重庆市民族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清代黔江土家族诗人陈景星著有《唐钟歌》:“抑当五代销铜像,有人匿向龙宫葬。为锁蜃蛟静碧波,不随鼍鼓鸣淙浪。沉埋泽国一千年,河伯震控未敢悬。一夕风雷挟钟吼,神鱼负出延江边。”

  第三段名为“彩虹伏波”。该段桥长97米。单拱桥体跨越蒲花河,线条柔美,恰似一道彩虹。面对此景,很容易想起唐代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複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最后一段名为“蒲花飞龙”。该段桥长146米。以曲线屋顶与现代格栅桥墩相结合,立面以龙的整体形态为创作原型,隐喻与水相生的飞龙跨河腾飞。

  2017年第六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黔江召开。濯水廊桥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世界第一风雨廊桥”。

  “诗意之桥”

  风雨廊桥是一种诗意的建筑。

  廊桥造型,集屋宇建筑之大成,廊、楼、亭、殿、阁应有尽有。廊桥之上,雕梁画栋、五彩缤纷;廊桥之外,青山绿水,田畴连片。极目远眺,远山含情。晴则郁郁青青,雨则云雾迷蒙。

  如此美景,定会激起缕缕怀古之幽。抬头处,“沧浪桥”几个大字苍劲有力,耳畔全是《楚辞》里的沧浪水音;放眼望去,江畔芦花飞舞,怎能不想起《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文人墨客,每当登临,总会临风怀想。廊桥之上,墨客骚人的楹联、诗赋、雕刻、廊画、书法,让人应接不暇。

  “百丈廊桥,架宋跨唐,喜阅尽千秋风雨;一条蓬水,研红濯绿,巧题成四季画图。”黑底绿字的楹联,字斟句酌、平仄考究、对仗工整。其运笔铁画银钩、遒劲有力、入木三分。86副楹联, 10幅主题牌匾次第排列在廊桥的两侧,与两侧雕花木窗、红漆长凳相互映衬。风雨廊桥因此获得“中国楹联文化名桥”的美誉。

  “廊桥恋歌”

  “天上有个鹊桥会,土家有个女儿会”。每逢农历的七月十二,一年一度的土家女儿会,都会在濯水廊桥如约而至。廊桥上人潮涌动,身着节日盛装的土家族男女青年,分为两大阵营,拉起了歌:

  “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高坡上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用得灰来荞要倒,用得媒来惹是非。”一场传统浪漫又充满民俗风情的女儿相亲会拉开了帷幕……

  “摸秋节”“女儿会”“千人宴”等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常常以廊桥为营,成为土家儿女和八方来客的聚会之所。

  在平日里,廊桥也是古镇人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的集散地。男女老少,茶余饭后,都喜欢来到廊桥上消遣:或讲“樊家的锭子、龚家的杆子、汪家的银子、余家的顶子”故事;或聊贺龙率领红三军渡过黄泥坨的传奇;兴致高时来上一段《后河古戏》,发呆时凝望那一轮江月……

  (通讯员 刘凡荣)

  (本文系收集资料整理而成)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