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让文物“开口”说话

  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每一个标本都是一个不朽的奇迹。博物馆中的藏品虽是静态,但它们的悠久历史却在默默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如何让博物馆中的藏品“活”起来,如何在呈现传统精品的同时进行文化传承呢?

学生参观博物馆

  近年来,重庆市民族博物馆以受众为中心,通过立体展现的方式让民族藏品“开口说话”,开发更多的交互性,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中枢”作用,让更多的人爱上历史文化,并享受其中。

  据了解,重庆市民族博物馆位于黔江城区,是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省市级民族博物馆,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内,珍藏着国家级历史文物33件,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展品482件。近年来,博物馆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把观展、体验、互动结合起来,一方面最大化地为观众服务,另一方面也在探索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新方式。

  “绑嫁梁”是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婚嫁习俗里的结婚礼仪和婚礼嫁妆的传统运输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绑嫁梁”也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在传承和保护这一民间技艺的过程中,重庆市民族博物馆不单单只是展示过往,而是在民风民俗展厅设置独立展区,通过立体实物呈现的同时,还采用讲解员和民间艺人相结合的方式,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到具体讲解过程中,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像“绑嫁梁”这样的民族藏品,在重庆市民族博物馆还有很多,主要涉及土家族、苗族民族服饰、婚丧嫁娶、生产生活、特色建筑等多个方面。比如,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内展示了土家族和苗族用来吃饭的火铺,这是土家族室内的一个重要陈设,也是一家人的活动中心。黔江作为革命根据地时,贺龙带领的红三军入乡随俗,火铺也成了红军日常起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让这些文物和民族藏品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轻松地走进当代人的生活?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在保持原始的收藏、保护、交流、研究和展览的同时,也在逐渐改变方式,增加新的互动环节和功能。在不断增强、创新参观体验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四个展区,集中呈现民族藏品,并通过收集藏品背后的故事串珠成链,更好地诠释文化内涵和生命力,增强历史文化的时尚性和亲民性,通过博物馆这个“中枢”将传统文化引到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要让博物馆的形象逐渐从‘深闺’中走出,让文物、遗产真正地‘活’起来,使公共文化服务逐渐接地气、入民心,吸引市民的关注。”民族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博物馆开办的目的之一就是让这些藏品“开口说话”,起到宣传民族文化、介绍黔江的历史和发展概况的目的,更充分体现这些文物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博物馆是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的重要机构。下一步,民族博物馆还将为参观博物馆的人提供更好的讲解服务,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吸引更多的民众走进、认识、了解博物馆,同时进一步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记者 徐朝政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