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脱贫户】单亲妈妈的脱贫路

  近日,迎着炙热的夏日,记者在黔江区水田乡大塘村2组见到了正在基地养蚕的郑秀菊,洗桑叶、切桑叶,随后再给小蚕抛洒桑叶,整个过程熟练而细致。“这批蚕刚睡醒,暂时还不能喂太多。”郑秀菊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郑秀菊在蚕棚里劳作

  顽强生活 顺利脱贫

  郑秀菊今年38岁,家中三口人,除了她自己,还有一双儿女,大儿子在金溪读初中,小女儿正在水田乡上小学,丈夫因为风湿性心脏病于2018年去世。郑秀菊告诉记者,本来她的家庭在丈夫患病之前是很幸福的,她家还是村里的养猪大户,那时候她跟自己的丈夫每年养猪能出栏几十头大肥猪还有猪仔,后来在石场工作,两口子也能挣不少钱。加上那时候孩子小,家庭开支不算太大,日子过得特别舒心。可惜的是她的丈夫后来检查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即使常年吃药保养,还是会时不时出现病危的情形。

  丈夫患病,孩子长大上学,陡然来临的压力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走向了贫困,在精准识别中被定评为贫困户。“特别是他刚患病那几年,我感觉天都是灰蒙蒙的,真的感觉看不到希望了。”郑秀菊说,每当看到两个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时,我又感觉不能消沉下去,必须得努力让两个娃读好书、过好生活,生活再苦,命运再挫折,也不能没有希望。此后,郑秀菊开始在家种植油菜、养猪,农闲时就去就近务工,生活又逐渐有了起色,并且在2016年顺利脱贫。

  因户施策 开出良方

  2018年丈夫因病去世,这对郑秀菊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生活没有给她更多的时间去疗伤,家里的两个娃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更需要她来照顾和疼爱。独自抚养两个小孩,对常人来讲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更不要说是这样一位在农村务农的女人。郑秀菊一家人的遭遇引起了帮扶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因为她家的两个娃还小,特别是小女儿每天上学放学需要接送,所以郑秀菊工作不能离家太远。“因户施策,对症下药,支持她到蚕桑基地务工。”驻村干部在多次走访调研后,根据郑秀菊家的实际情况,开出帮扶良方。

  在大家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下,郑秀菊决心靠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三口之家。现在,郑秀菊每天早上骑车把女儿送到水田集镇上学后,就赶到她工作的养蚕基地去忙碌,下午放学又准时的把女儿接回家。养蚕,对郑秀菊来讲,最开始是一件比较陌生的事儿,因此她最初到基地的时候只能是打下手,真正技术上的活她还不能做。但郑秀菊骨子里就是一个不服输、喜欢较劲的女人,她决心要把养蚕技术学到手。为此,她专门到蚕茧站去学习技术,空了就看相关的书籍,学习共育幼蚕,摸清它们的睡眠时间、食量等问题。“可别小瞧了养蚕这门技术活,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比如蚕的眠起处理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养蚕技术,处理得好与不好,关系到蚕儿的健康状况和发病率,以及产茧的多少。”郑秀菊告诉记者。

  解决困难 生活有奔头

  最开始在基地养蚕,郑秀菊是打零工,没有固定的工资,如今她把养蚕的技术弄透了,所以现在她专门负责管理这个基地的养蚕事务,每个月也固定有2000多元的收入。同时,为了兼顾自己的工作和孩子读书,她干脆就和女儿一起搬到了基地来住宿,除了接送孩子方便,在工作闲暇之余,她还可以辅导一下女儿的作业,照顾她的生活。

  对于个人感情,郑秀菊说,很多人都让她趁年轻另外找一位伴侣,最起码可以减轻自己一些负担。但郑秀菊总觉得孩子小,怕外人对孩子不好,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暂时不会考虑这些问题。

  “只要孩子能读书,我就一定要供他们上学,再苦再累也值得,其实生活就是如此,只要有点希望,就不能放弃,我也希望能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郑秀菊坚定地告诉记者,“现在,党的脱贫政策这么好,当地党委政府、驻村扶贫工作队对我们又是出谋划策,解决实际困难,我相信这日子肯定是越来越有奔头的。”  

(记者 王道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