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的商贸地演绎美丽传说

  位于黔江区沙坝乡西泡村2组的蔡家槽,是原黔江县西泡乡所在地。据史料记载,虽然蔡家槽位于狭窄的山沟里,但明清时却是川鄂湘黔边区的商贸地,每逢赶场天,有上千人来这里交易做买卖,市场甚是繁荣。1976年,西泡乡政府迁至老国道319旁的虎家垭,从此,蔡家槽集市逐渐冷落,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蔡家槽旧址

  山沟里的商贸地

  蔡家槽位于两边是山的山沟里,山沟只有几十米宽,街道长不到300米,街道宽不到10米,街道由青石板铺就。街道两边的房子均依山而建,房子大多是木质结构的四合院和吊脚楼。尽管房子已很破旧,还有几间现代建筑,但依旧能看出曾经辉煌的影子。

  “清朝时,这里已是川鄂湘黔边区的商贸地。”村民们介绍,1976年前,蔡家槽街上居住着30多户村民,200多人,街上有米行、盐行、烟行、布行、屠宰行、客栈、食店、酒坊、面坊、私塾旧址等。每逢赶场天,有一两千人来这里交易做买卖,人在街上挤都挤不动,特别是春节前的几个场期,天还没亮,就有人打着火把来赶场了。天亮时,街上已是人来人往,水泄不通。

  1976年,西泡乡政府迁至老国道319旁的虎家垭,蔡家槽的集市就冷落下来,渐渐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蔡家槽老街

  芭茅草的传说

  蔡家槽位于山沟之中,为何能成为一个闹市呢?村民介绍,是一蔸巴茅草带来的商贸地。

  蔡家槽因当地住着一蔡姓人家得名。在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传说:很早以前,蔡家的男主人早逝,妻子就和儿子蔡娃相依为命。母子俩住在岩洞里,母亲又多病,靠蔡娃每天上山割草卖维持生计。有一天,蔡娃看见岩边有一蔸长得特别茂盛的芭茅草,因牛喜欢吃芭茅草,他就将芭茅草割下卖给有牛的大户人家,大户人家见巴茅草又绿又嫩,还多给了蔡娃几文钱,蔡娃拿着卖草的钱买了一碗米。那天,母子俩吃了一顿饱饭。

  第二天蔡娃又上山去割草,发现那蔸芭茅草还像没有被割一样那么茂盛,他又将其割去卖了好价钱。第三天、第四天……一连好几天,那蔸芭茅草都还是长得那么茂盛。蔡娃想,如果把芭茅草挖起来栽在屋旁,就用不着每天来山上割了。于是,蔡娃就用锄头来挖芭茅草,就在他将芭茅草连根拔起时,草根下现出了一颗珠子。那珠子金光闪闪,刺人眼球。

  蔡娃将珠子拿回家,放在只有几粒米的碗里。珠子一放进碗里,碗里的米就渐渐多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是满碗米了。于是,蔡娃又将碗里的米和珠子倒进升子里,不一会儿升子里的米又涨满了。蔡娃又将升子里的米和珠子倒进柜子里,柜子里的米很快又满了。从此,蔡娃不再上山割草买米,家里的米也吃不完了。

  后来,蔡娃就把每天吃不完的米卖给那些没有米吃的老百姓。蔡娃家境贫寒,很同情穷人,卖米时总是斗满价廉。蔡家在卖米,而且斗满价廉的消息不胫而走,方圆几十里的乡亲都赶到蔡家来卖米,后来,还有川鄂湘黔的客商来贩米卖,并带来各地的土特产来蔡家槽交易,蔡家槽就形成了一个赶场地和商贸地。

传说中 蔡龙王喝水的龙洞

  蔡娃变龙王

  有一天,来蔡家买米的人很多,蔡娃的母亲在舀米时,将珠子和米一起倒进一个老农的箩筐里。老农走后,蔡娃发现米仓里的米不再涨了,于是连忙去追赶老农。

  老农挑着米没走多远,半箩米就涨成了满箩,压得他挑不起了,就坐在路边歇气,并望着满箩筐的米百思不得其解。蔡娃追到老农后,在箩筐里找到了珠子。老农觉得好奇,想看一看珠子,蔡娃怕老农抢珠子,就把珠子放到嘴里衔着。蔡娃在回家的路上,珠子滑进了他的肚里。

  蔡娃回到家后感觉到口很干,想喝水。母亲就给他倒了一大碗水,蔡娃一口就将一大碗水喝完了,但觉得还是没喝够,嘴巴还很干。母亲就给他端来一大盆水,蔡娃一口将一大盆水喝完后还是没有解到渴,母亲又给他提来一桶水,但还是没能解他的渴。蔡娃喝干家里的水后,母亲就叫他到水井里去喝。蔡娃在喝水井里的水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吹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水井也变成了溶洞,而且蔡娃越喝水越大,越喝嘴越干。母亲见蔡娃去了半天没回来,就去给他送斗笠。母亲来到水井旁,看见儿子的身体已开始变成龙的形状了,涨起来的水也已变成了大河。母亲知道龙是要下河的,于是跑过去抓蔡娃。但母亲只抓住蔡娃的一只脚。这时一个浪头打来,把蔡娃打到了河里,母亲手里只握着蔡娃的一只鞋。

  蔡娃在河里拼命挣扎,他挣扎的地方后来变成了良田,盛产大米,蔡娃在被河水冲走时不时回头看望母亲,他每回一次头,山沟里就形成一个滩口,如今从蔡家槽顺着河流往下走,有想子滩、望娘滩、荞面滩、要紧滩等24个滩。

  记者来到蔡娃当年喝水的水井变成的溶洞看到,洞口有数十米高,一二十米宽,洞里流淌出的水清澈,跟山泉般甘甜、凉爽,溶洞被村民称为“龙洞”。

  记住乡愁

  “蔡家槽是一个让人记住乡愁的地方。”村民们说,蔡家槽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厚重的民族文化。1976年,西泡乡政府迁至老国道319旁的虎家垭后,街上的村民也相继搬迁到了虎家垭,随着这些年外出务工、移居他乡的村民增多,蔡家槽的住户越来越少,目前只有10来户村民了,往日的繁荣已不复存在。

  记者看到,街上的住房大多因年久失修,檩断瓦破,当年的米行已被拆除改建成了晒粮的坝子,清朝时的私塾和盐行均在遭受火灾后改建成了民居。一些村民搬迁时拆掉老房留下的空地基上,长满了荒草,还有几户村民拆了老屋建了小洋楼。只有铺街道的石板和街道口的石梯,还在静静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首席记者 杨敏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