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清新黔江 奋进新时代

  黔江,一片文明的“累土”。

  早 在 60 万 年前,“人猿揖别”后就有人类祖先活动的痕迹,红土弯老屋基洞遗址曾出土大量的动物群化石和旧石器,是渝东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首次记录,亦是迄今为止这一区域有远古人类活动的唯一发现。由此可见,黔江文明的历史脉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

  其间,既有巴清炼丹换来丹兴县的印记,邓芝移豪、马革裹尸的壮烈,红薯入黔救荒首义的壮举,更有国家卫生区、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全国综治“长安杯”、文旅融合的现代文明……从历史中走来,黔江人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阔步新时代,清新黔江满满的新期待、新气象、新作为!

  从“金薯”救荒走向全面小康

  红薯“扎根”黔江 250年,正好见证了黔江从饥荒、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过程。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黔江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

逶迤三塘盖

    县令翁若梅赶紧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又自掏腰包到外地购买粮食。但是受灾的人多,库存的粮食少,根本满足不了灾民的需求。

  翁若梅陷入深深的忧虑。要缓解灾荒,单靠赈济是没用的,还得向土地要粮食——藏粮于地。他一边想办法抗灾救灾,一边四处写信向自己的老乡和同僚们求助。

  这年9月,翁若梅在福建的老朋友陈世元寄来一本《金薯传习录》。这本书记录了红薯引入中国的过程,详细讲解了红薯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方法。翁若梅读完,喜得手舞足蹈。

  翁若梅亲自誊写了很多份《金薯传习录》,发给各乡里,又派人四处搜购薯苗。

  第二年,试种的红薯大获丰收。翁若梅又一次喜得手舞足蹈,马上下令全县推广种植。从而,黔江灾情得到根本性解决。

  细考起来,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带回薯苗,试种成功。由于解决了福建粮荒,因此红薯被称为“金薯”。

  1770年,翁若梅将红薯引入黔江试种成功,并经由武陵山区逐渐向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地传播推广。

  红薯种植的大面积推广,缓解了天下粮荒,被称作“救荒第一义”。

  其实,真正的救荒第一义是先民们敢为天下先、勇于尝试的胆识。近年来,黔江人继承这样的品格,大胆探索农业发展、产业振兴、产业脱贫之策,形成了猕猴桃、脆红李、羊肚菌、中药材、桑烟猪等骨干产业,走上了山地“立体农业”发展之路。

  今天,黔江已经告别“红薯洋芋包谷粑”的贫穷岁月,红薯卸下了它作为山区人民主粮的历史使命,却也焕发了新的生命:红薯产业链条延伸成为武陵山区脱贫产业之一,红薯变成了养殖业的主要原料,增加了附加值,苕粉、苕尖、苕干等商品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金薯入黔”,本质上就是“开放和引进”的雏形。黔江人深知,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于是,黔江坚持交通先行,打通“大动脉”,基本实现了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等对外快速联结的目标。

  当前,黔江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强区”建设。统筹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现代山地特色经济,升级“3+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做优做强“6+1”工业集群;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努力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加快创建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成武陵山片区对外开放高地。

立体农业

  大力推进“城市靓区”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提升行动,在建成国家卫生区、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再捧“长安杯”基础上,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提升城乡居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大力推进“旅游大区”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景”融合发展,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个基本面,按照“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的思路,用好“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森林氧吧”等品牌,提速打造“2个5A+10个4A”景区方阵……

  黔江,阔步奋进在小康之路上!

  从“爱心”服务建构文明和谐

  李自涛,今年 34岁,黔江区濯水镇桐木村二组人,在8岁时患上耳瘤病,先后进行大小手术4次未能康复。如今他的左耳已经失聪,经医疗部门鉴定为“听力一级残疾”。

  2013年,李自涛从新疆打工回家后,在黔江城找了一份送水的工作。一次在送水途中,他看到很多身穿红色衣服的志愿者在为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刘于募捐,他将刚收到的200元桶装水钱投进了募捐箱。从那次募捐后,他不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钱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上门去找一些私人企业募捐。

  李自涛一天能送出50余桶水,冬天只能送20余桶水,送一桶水有3元的收入,他坚持每送一桶水抽出1 元钱资助需要帮助的人。

  2016年,李自涛组建了“黔江区李三爱心服务大队”。在爱心群中,有送水工、建筑工,有进城送学生读书的家长,以及餐饮、美容美发、汽车美容、维修等行业的个体老板。这些爱心人士都是李自涛通过送水认识的,在爱心团队的帮助下,不少孩子渡过了难关,不少家庭走出了困境。

  无独有偶。在黔江,像李自涛这样乐于助人、十分暖心的“小故事”很多。“大意司机”忘记补钱全城搜寻“粗心乘客”,社会爱心人士为严重烧伤的孩子捐款送物,夫妻坚守12年为332名留守儿童当代理家长……“小故事”彰显“大文明”,让每一位黔江人都备感温馨、温暖。

  黔城有爱,温暖如斯。2018年8月21日晚,第十二届“圆我读书梦”感恩募捐晚会如期倾情上演。活动举办了12届,共募集社会资金 3000 余万元,汇入其它助学平台,资助(奖励)了渝东南黔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石柱6 个区县和湖北省咸丰县的贫困(优秀)学生8800余人,帮众多贫困学子圆了读书梦。

  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将创国家卫生区、创全国文明城区作为惠及民生、为民造福的重要抓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增强群众幸福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源头活水”。同时,深挖“文明源”,传承文明和谐新风,让文明和谐风吹进千家万户,营造了文明和谐稳定的干事创业氛围。

  城南街道山台山社区是黔江区唯一以商业居住小区为单位建立的社区。过去,这里的社会治理是一个“盲区”。自从街道党工委跨界切割创新成立社区党委以来,推行党组织“两进”——党支部进小区、党小组进楼宇,把服务端口前移;探索“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创建促进、乐和共践”的社会治理方式,促成山台山社区由“乱”到“治”。

  这只是黔江区持续推进“平安黔江”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7年7月14日,黔江区被全国爱卫办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区”;2017年秋,黔江区连续第四次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再捧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2018年2月,黔江区获得“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同时,黔江还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和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正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一座城市有了干净的“面子”,一域发展有了内动的“里子”,百姓也就过上了好日子。

  市民说,黔江变了!游客说,黔江美了!

  从边陲高盖开启文旅未来

  肖西阳是土生土长的三塘人,在黔江城区做了10年餐饮。2017年6月,他结束了10年在外做餐饮的日子,从黔江城区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家乐。

  “村里搞旅游开发,感觉回来做有盼头。”肖西阳说,他将自住的两层房屋简单装修,腾出多余房间做客房,又做地道农家菜,收入还不错。

  发展旅游带来的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三塘盖还有 40 余家村民也和肖西阳一样,办起了农家乐。

  “现在道路不仅村村通,路面还硬化了,还修建了旅游厕所,网络也实现全覆盖。”三塘村委会负责人笑呵呵地说。

  三塘盖旅游康养度假区位于黔江区白土乡境内西南边陲。三塘盖因盖上有三口塘而得名,是藏身武陵群山的一块“云上净土”。这里风景独特,资源富集,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平均海拔1420米,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三塘盖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清凉,但最令人心醉的还是它的云海以及日出日落的绝美景色。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从海拔700米直升至1500米,落差之大,外加公路外沿陡峭惊险,被当地人称为“天路”。

  三塘盖的村民大多以种植烤烟为生,随着黔江提出建设“旅游大区”之后,黔江区全面启动三塘盖旅游康养度假区建设。不少村民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享受到了发展旅游的福利。

  今年1月14日,黔江区政府与中信正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约三塘盖旅游康养度假区项目。项目为集旅游、康养、运动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规划区面积 29 平方公里,总投资 120 亿元,建设周期8年。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约 65 亿元,2019年8月前开工建设,2023年 12 月前竣工投用,并争取同年成功创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计划2027年12月全部项目竣工并正式投运,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康养度假区。

  全面启动三塘盖旅游康养度假区建设,是黔江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旅游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信集团真情帮扶黔江,按市场化原则开展全方位合作的首个示范工程。中信集团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中国唯一的康养旅游度假区,塑造央企帮扶贫困地区的典范。

  行千里,致广大。黔江正在快速联结“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依托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联动渝鄂湘黔四省市71个县(市、区)大协作大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全景黔江”新格局,开启“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崭新的黔江篇章。

  记者 罗跃

  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