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齐心共谋发展 开辟荒山栽桑养蚕

  近两年,黔江区金溪镇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不少外出务工的金溪籍居民看到家乡巨变,纷纷产生了回家发展产业的念头。在金溪镇望岭村,流转550亩土地栽桑的王友石、王飞两兄弟,便是怀揣梦想,回乡创业的代表。近日,记者来到他们的蚕桑基地,见证他们梦想起航。

王飞、王友石在基地查看新栽桑情况

放弃稳定收入返乡创业

  在金溪镇望岭村8组,放眼望去,公路两边的山上,尽是今年刚刚种下的新桑。近处的地里,还有十几名附近请来的工人正在加紧打窝、施肥、放苗,两台挖机也在忙着翻土。

  “一定要把底肥施足,土要压实。”记者到达蚕桑基地时,业主王飞正在指导工人们加紧栽种桑苗。今年35岁的王飞,是望岭村本地人。2002年,年满18岁的王飞和众多农村年轻人一样,怀揣着梦想,走出家门,去浙江打工。奋斗10余年后,小有成绩的他在浙江绍兴开了一家外贸公司,做起了老板。

  “虽然在外打工多年,但一直想回来发展。”王飞说,“2017年,我回乡时看到金溪到处都在发展产业,很多贫困户也通过发展产业走上了脱贫的道路。我觉得,是时候回来了。”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王飞就立刻开始着手咨询产业发展政策、考察项目等前期工作,并找到了自己的堂兄王友石共同发展。

  “王飞的想法跟我不谋而合,我们决定一起回来发展产业。”王友石在黔江城区做建材生意,收入也很稳定。“我们考察了几个项目,觉得蚕桑产业发展前景好,风险相对较小,而且金溪的扶贫政策好,就决定做这个项目了。”

  说干就干,2018年两兄弟在老家望岭村流转了550亩土地,准备发展蚕桑产业。

创业艰难 前期投入超百万

  记者看着满山遍野的蚕桑基地,很难想象,这里几个月前还是一片荒山,连上山公路都没有。

  去年9月,王飞、王友石两兄弟的蚕桑基地正式开工。

  “流转的土地,90%都是撂荒地,长满了茅草。”王飞告诉记者,土地流转之后,他们就着手新修路、新翻土。因为基地规模有550亩,且几乎都在山上,他们新修了6条上山机耕道,总长近10公里,花费近30万元。翻土也全部采用挖机作业。

  十多年没干过农活,对于蚕桑种植尚属门外汉。自从蚕桑基地开工后,王飞、王友石二人便经常找蚕业站的技术人员学习栽桑养蚕技术,请他们到基地现场讲解、指导。往往都是天不亮就从黔江出发,没有了在外做老板的光鲜体面,每天面对黄土,两腿是泥、双手是土。

  “腊月开始栽桑,到现在已经栽了400亩了。还有100多亩,我们正在加紧赶工,争取3月中旬全部栽完。预计新栽桑全部完成之后,初期投入会超过100万元。”王友石告诉记者,得益于今年金溪镇在全镇推广的地膜覆盖栽桑方法,既缓解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又为他省去了大笔工资支出。加之地膜覆盖提高了新栽桑的生长质效,今年,蚕桑基地可以养两季蚕,当年便能产生收益。

要带动全村人一起增收

  在蚕桑基地,记者了解到,种植桑苗的全是金溪镇本地的村民,大多数都是望岭本村村民。

  “年前的时候给我们开的工资是100元一天,现在年后是80元。”60岁的望岭村8组村民田兴学告诉记者,在基地干活,每个月工资有两千多元。等以后桑叶长出来了,到了采桑叶的季节,工资会更高。

  “我们请的工人都是村里的或者镇里的村民,有的是流转土地给我们的,有的是贫困户。”王飞告诉记者,他们还将修建几个蚕棚,总计2万平方米,投资将追加至200万元。到盛产期的时候,每季可以养蚕500余张,一季养蚕利润在100万元左右。后期,他们还将成立自己的合作社,带动、吸纳更多的周边村民一起发展蚕桑产业,一起致富。

  “王飞、王友石两兄弟的这个蚕桑基地,在金溪镇乃至全区都是规模较大的,对金溪镇的蚕桑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金溪镇蚕茧站站长告诉记者,他不但自己发展产业挣钱,还给周围的百姓提供了一个就近务工的机会,给了他们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对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对金溪镇的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贡献。

(记者 王仿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