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濯水”谢大妈喜看古镇新变化

  本报讯(记者 徐朝政 文/图)近年来,黔江区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导向,大力改善濯水景区环境,如今,古镇的风景更加迷人,人气也越来越旺盛,游客和老百姓的满意指数蹭蹭上窜。近日,记者就采访到一位在濯水古镇生活了50多年的“老濯水”——谢恒珍大妈,听她给我们讲述古镇这些年来的变化以及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实惠。

谢恒珍给记者讲述古镇变化

  风景变美了,人气旺了

  天气虽冷,却依然抵挡不住游客们对古镇风景的向往,记者在古镇上看到,景区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绝,在谢大妈的带领下,记者和她一起游览古镇美景。

  走在濯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两旁是全木质结构的民居,有幽静雅致的四合院,有沿江而建的吊脚楼,土家族建筑与徽派建筑在此完美融合,刚柔并济,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这些房子都是以前的老木房子,但是多年的风吹雨打变得破旧,全靠政府的修复。 ”谢恒珍大妈告诉记者,经过政府发动修葺和打造,古镇的青石板路干净了,一些老木方“周正了”,历史遗迹也被保护起来,古镇的街道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随着游客的增多,如今老街也旧貌换新颜,越来越繁华。 记者看见,这些游客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多跟团,还有周边的一些散客。一导游告诉记者,旺季一天有几十个团,淡季稍微少一点,但游客没有断过。

  游客变多了,产业兴了

  跟着谢大妈的脚步,记者来到了古镇的一条临街小巷里面,只见小巷两旁的房子古色古香,有的有吊脚楼,有的有小阳台,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阶盘绕,很有诗画意境。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吊脚楼的门口,都齐刷刷的放着“XX旅社”“XX宾馆”,很有民族风味。

  “我们这条街都快成为宾馆一条街了!”谢大妈笑着说,他们这条街上连老319线,下接古镇老街,平时人流量多, 走古镇、上廊桥都很方便,这些年来,周围住户抓住这一机会,在修建房屋的时候就把房屋装修成了宾馆。

  “由于历史沿革,老街的居民好多都搬到319沿线,但随着古镇人流量的增大,人们又回到老街做生意来了。”谢大妈介绍,仅他们家门口这条100多米长的小巷,宾馆就有5、6家,日接待游客300多人。

  “除了本地人开宾馆,还有一些外地人到镇上做生意,今年我家门口的大街上就新开了3家门店。”谢大妈说,古镇上不但餐饮住宿业火爆,随着人流量的增多,大型超市,综合市场也有了三、四家, “吃、住、购”三要素齐全,老百姓和游客购物都有了全新的体验。

  “看嘛,这就是我家,正在搞装修,有点乱。”记者走进谢大妈的家,只见几个工人正在铺设地砖。谢大妈笑着说,她家的房屋今年刚刚修好,政府打造了外观,现在正在装修内饰。谢大妈说,她家也打算乘着濯水旅游的东风,未来加入餐饮或者住宿业的大军。

  市民素质高了,更文明了

  在谢大妈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濯水古镇不但有优美的风光,更有悠久的历史。古镇流传着“樊家的锭子、龚家的杆子、汪家的银子、余家的顶子”的传奇故事,以及“上苍有天眼,人间有良心”的道德坐标。

  “老百姓的素质是真的有提高,礼貌用语长挂在嘴上。”谢大妈说,现在景区外地人多了,为了和他们沟通,很多老百姓还学起了普通话,以前随口就带“把子(脏话)”的现象少了。

  “一些游客不知道路啊,我们去带路,一些游客有疑问啊,老百姓也去解答。”谢大妈说,老百姓都渐渐的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一如既往支持濯水5A创建。

  “我们老年人有时候还去当演员,很好耍。”谢大妈说,在古镇能看到当地的一些表演,参演者都是当地居民,土家民俗文化被发扬光大。比如每周末还为游客带来打糍粑、渔鼓筒等文化展演;还在中小学开办后河古戏、苗鼓培训班,定期开展培训。

  如今,古镇上上下下加大文明道德宣传,并结合濯水古镇的四大家族故事、土家族民俗文化、古镇著名小吃等元素进行编排,在景区标志性地点濯水牌坊、风雨廊桥入口、万天宫门口进行表演,用大众更能接受的形式进行演出,让“良心”二字深入人心。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