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欢迎“永久牌”科技人员

  ◆谭华祥

  近段时间,笔者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的科技下乡让不少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农科人员下乡为老百姓解决了不少难题,群众是科技下乡的真正受益者。但许多农民希望科技下乡能坚持不懈,形成制度,他们需要拿得起、留得住的“永久牌”科技人员。

  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部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现场讲解,发放资料,为农民排忧解难,很受农民欢迎。但是,随着农科技术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许多农民感到这种“游击队”式的下乡方式已满足不了他们对科技知识的需求。特别是少数科技人员下乡,像蜻蜓点水,讲一讲就走了,农民记不住。有的发了很多资料,农民拿回家学习时,发现有不懂的地方,却找不到人指导。

  纵观一些地方的科技下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无的放失。科技下乡声势浩大,车队呀,高音喇叭呀,大红标语呀,有情有景,格外热闹。但热闹之后,农民收益并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送的东西不对老百姓的口味。为蔬菜之乡送去了茶果技术,到粮油之地又宣传饲养技术,结果,热闹一场,百姓高兴而来,失望而去,真乃“人家天寒正需炭火,你却送去了鲜花”。二是形式单一。少数地方的科技下乡,形式较单一,有的只是发发资料,敲锣打鼓地到农村转悠一圈,就算大功告成。其形式不适应内容,不能促进科技的发展。三是热闹一时。农民盼科技如饥似渴,而有些先进技术却束之高阁,送科技下乡没有作为科技流向农村的重要渠道,农民们希望科技常下乡,天天下乡。

  其实,只要送科技者下乡前认真进行一番调查,按照长远规划,搞清楚农民兄弟在想什么,盼什么,哪里需要什么技术,对科技下乡中的送什么、怎么送等具体问题作出切实安排,然后有针对性地根据农村经营广泛,生产分散,农民科技需求和接纳能力差别大的特点,因地、因时、因事制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长期支持力度,以适应农民多样化的需求,或办科普讲座、或到田间指导、或发明白纸、或上门解科技难题等,并通过送科技下乡培养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的“田秀才”“土专家”。

  只要科技下乡像对口帮扶一样,定时间,定项目,定人员,真正下到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地交流,对症下药、分类指导,切实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心头,手把手传、帮、带,认认真真搞,农业科技成果肯定能遍地开花。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