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络中国节·重阳
【网络中国节•重阳】九九相逢话重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随着时光流逝,岁月变迁,重阳节逐渐衍生出了登高“辞青”、出游赏景、赏菊、插茱萸等民俗活动。

  今年重阳节,正好是10月17日,数字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眼下,佳节已至,身在异乡的你,是否感受到了家乡的呼唤、故土的乡愁以及青春的记忆。对所有中国人而言,重阳节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如何过节?对现代人来讲,更应突出其历史内涵,彰显其文化功能。

  重阳节,回家看看不宜迟。如今的年轻人,要面对工作、家庭、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压力,在父辈与自己的“代沟”中,往往选择与父辈保持距离。长此以往,工作忙了,乡愁淡了,记忆远了,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每当“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爱人(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老歌响起,内心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所有游子的心声。其实,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多些陪伴,陪老人一起吃饭,和老人聊天,无论谈话的内容是什么,对与错都不重要,吃得好与差也不重要,他们要的只是和子女一起吃饭聊天时的那种恬淡舒适的心情。

  重阳节,探亲访友两相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尽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时兄弟不全的遗憾;“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描绘了李清照的内心独白与真实写照。而诗人孟浩然挥笔写下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是中国人过节走亲访友最好的诠释。诚然,佳节寻亲,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应该秉承初心,传承节日的文化精髓。入户串门,探亲访友,相约登高、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谓作“买糕沽酒作重阳”,回归传统节日的真谛。

  重阳节,登高晒秋忆乡愁。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重阳节,赏菊也是其重要内涵之一,菊是长寿之花,是凌霜不屈的对象,又为辟邪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而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重阳节还有“晒秋”的习俗,古时的农人活得浪漫而有诗意,在这个天赐的好时节,农人们会用“晒秋”的方式来表达感恩之情,小院里斑斓多彩的色调,彰显着农家的丰收和殷实。这些别样的过节形式和活动,让乡愁不只流于形式,而是成为休闲放松、释放心灵的家园。

  早在1989年,我国就把每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赋予新的节日名称: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从传统登高望远,到现在敬老爱亲、外出旅游,可以说是“传统的发明”向“现代文化的延伸”。重阳节,不只是尊老、爱老、敬老那么简单,更是一次亲情的回归和友情的洗礼。我们对这样与时俱进的形式表示认同和赞赏,为其欢呼,也为其点赞。

  黔江—汪学金

编辑: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