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黔江】望望石城路 桃李向我开

  由重庆之黔江

    妻儿寄渝州,而我何所之,望望石城路,水险而山危,买棹下巴渝,两岸花雨滋,桃李向我开,云山向我依,长江波浪急,解缆舟如飞……天涯慰孤影,每眺夕阳时,虽云行役远,相兴舒襟期。

  ——清·王尔鉴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巴知县王尔鉴谪任黔江知县,这位耗费十载编撰出《巴县志》、评定出“巴渝十二景”的进士,面对仕途低谷,不以为意,孤身一人赴黔江上任,并写下《由重庆之黔江》:“妻儿寄渝州,而我何所之,望望石城路,水险而山危,买棹下巴渝,两岸花雨滋,桃李向我开,云山向我依,长江波浪急,解缆舟如飞……天涯慰孤影,每眺夕阳时,虽云行役远,相兴舒襟期。”表达了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情。

    关于王尔鉴的生平,在之前的“诗路黔江”报道中,我们曾详细介绍过。那么,王尔鉴与黔江石城又有着怎样的缘分?近日,诗路黔江采访组,前往舟白老石城,一探究竟!

乔贤超讲述石城往事

    石城路漫漫

    古石城,静静地躺在深山中,昔日的繁华在岁月里几乎消失殆尽。只有面临风化的斑驳墙垣、精致雕花,和远道而来的追古者,依稀诉说着这里最后的荣耀。

    当地村民乔贤超说,诗里的故事,还得从公元1757年说起,那时的黔江,交通不便,向来被世人视为边境小县,那时候也许王尔鉴自己也没想到,在巴县任知县的他会被调到更偏远的黔江任职。知道石城偏远,道路难行,不愿家人受苦,他把妻儿安排好之后,一个人踏上了前往黔江的旅程。要想了解王尔鉴诗中“望望石城路,水险而山危”,还得到另一遗址无慈城。

    据史料记载,隋开皇五年(585年)黔江置石城县,唐武德元年(618年)石城县改属黔州,其县治移无慈城,即今县坝老鹰关。贞观四年(630年)县治迁今城东街道。那么当时为什么要把县治移至无慈城呢?这与无慈城易守难攻的地势是分不开的。

去往无慈城的石板路

    水险而山危

    无慈城?无慈城位于舟白街道路东社区7组马宝佛和8组癞子山之间的平坝上,现存有古城墙、石门斗等遗迹。

    于是,采访组一行从阿蓬江边民居旁一条小路上山。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古道沿着山势延伸开来,大概是走的人少了,这条石板路淹没在荒草里。

    步行约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无慈城脚下。90岁高龄的李清香,就住在无慈城下。据她介绍,无慈城城门两边的石崖高高隆起,唯有一条石板路可以进城。在冷兵器时代,这里易守难攻,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稍事休息,采访组继续上行。在城墙旁边,我们找到了村民所说的石门斗,如酒杯般大小,深3厘米左右。

石门斗遗迹

  云山向我依

    无慈城城门,当地人习惯上称老鹰关,意为鹰也难过此关。也有人称之为陈塘关,说这里是封神榜中托塔天王李靖曾经驻守的地方,而当时的九湾河水,一直淹到无慈城下不远处。因此石板路就从当时的九湾河边开始修筑。

    不过,古时黔江历来为中原统治者经营西南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冲,因此无论是在土司制度时期还是在改土归流后,这里都是军事重镇。老鹰关,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王尔鉴感叹到石城的路艰辛而又悠远,但一路的风景却在诗人的笔下增添了几许艳丽的色彩。正值晚春,采访组一行人沿着阿蓬江边的靠山公路前行,得以一睹石城周围的风景。百花齐放,偶有一叶小舟荡漾在碧波的阿蓬江上,惊起一行白鹭。山间白雾缭绕,若是行船江上,别有一番风情,这不正是诗人笔下“两岸花雨滋,桃李向我开,云山向我依”的真实写照吗?

    古时黔江一带,山高路远,溪深涧险,条件艰苦,自唐宋时期即为朝廷罪愆贬谪官员之地,这些官吏来到黔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留下了不少赞扬黔江山水雄奇俊美的名篇。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又如宋朝诗人黄庭坚被贬黔中一带途中所写的“黔南此去无多远,想在夕阳猿啸间。”

  (记者 田丹 谭鹏 文/图 特约审稿人 何泽禄)

编辑: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