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黔江】钟兮尔神物  动地收天籁——黔江古十二景之金钟飞韵

  《唐钟歌》

  抑当五代销铜像,

  有人匿向龙宫葬。

  为锁蜃蛟静碧波,

  不随鼍鼓鸣淙浪。

  沉埋泽国一千年,

  河伯震控未敢悬。

  一夕风雷挟钟吼,

  神鱼负出延江边。

  ——清代 黔江土家族诗人陈景星

    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黔江这座地处渝东南一隅的城市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年味儿。在蒙蒙的晨雾中,曾经也有那么一阵阵钟声,将沉睡中的小城唤醒且回荡千年,那就是唐钟。其发出的钟声宛如天籁,被誉为黔江古十二景中的“金钟飞韵”。近日,“诗路黔江”采访组走近唐钟,了解一段“金钟飞韵”的过往。

学生参观唐钟(资料图片)

    唐钟依旧

    “呜呼钟兮尔神物,往来聊借此山隈。有时动地收天籁,讵供百八蒲牢催。”这是清代川东道张九镒所著《黔江玉皇阁观飞来钟》,诗中的“飞来钟”就是唐钟。唐钟如今身在何处?因何又名“飞来”?

    “诗路黔江”采访组经多方打探了解到,唐钟就在黔江境内的重庆市民族博物馆。近日,武陵都市报记者探访唐钟,一睹唐钟真容。跨进民族博物馆的大门,时光仿佛在此刻凝固。随着“吱吖”的开门声,一场与唐钟跨越千年的对话就此展开。

    走近唐钟,它静静地矗立着,由内而外透露出岁月留下的印记,不宠不惊,已然千年。

    “高1.43米,钟口周长2.4米,口径0.78米,顶径0.45米”,这就是千年唐钟的“个人资料”。

    细看,钟顶有一蒲牢,呈“双龙含珠”状,背向而立;钟体修长,钟壁垂直,“钟月亮”铸于钟腰,钟体锈层呈墨绿色;钟身有凸出的圆形、长方形、梯形、环形线条,纵横交织组成几何图形,图纹质朴、大方美观。

方明政讲述唐钟的历史

    故事“飞来”

    千年唐钟,因何“千年”?来自何处?又为何人所铸?只要你心怀敬意,唐钟总会将它的故事娓娓道来。当你俯下身子,钟腹“金紫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持节充本道观察处置选补等使汧国公赵国珎”38字的铭文便在眼前呈现,一段关于千年唐钟的过往,隔着时空“飞来”……

    唐钟来自何处,在张九镒的诗中就有答案——玉皇阁。玉皇阁身在何处?记者查阅了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六月, 张绍龄修《黔江县志》县城全图,在图中找到了玉皇阁所在地。在请教了相关专家后得知,玉皇阁曾经就在现在的黔江官坝社区。

    时间的指针回到1200多年前,玉皇阁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唐钟在众多信众的帮助下挂上钟楼,宛如天籁的钟声,被居住在小城的人们所熟悉,且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天籁”从空中飞来。也许,这就是“飞来钟”得名的缘由。唐钟住进了玉皇阁,这一住,就是千年。

    据《清嘉庆·四川通志》载:“唐钟本名铜钟,又名飞来钟,在玉皇阁,色青翠,音鸿亮,可闻百里,腹镌38字,唐汧国公赵国珎所铸。”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玉皇阁就是唐钟的第一站。

黔江西山步行街悬挂的
唐钟复制品

    历经千年风霜,一场意外让唐钟离开了玉皇阁。清末的一场大火,玉皇阁化为灰烬,但唐钟安然无恙。

    清嘉庆十年(1805年),唐钟移至圣庙大成殿左侧,圣庙大成殿,成了唐钟的第二站。但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抗战时期,唐钟成为了保障黔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之钟。据今年86岁的退休干部方明政回忆,在他记忆中,至今保留着那段唐钟作为防空警报的历史。

    据方明政回忆,在他10多岁的时候,经常从中塘步行到黔江城赶场,而唐钟悬挂的位置就在现在的黔江中学对面,也就是以前的老气象站所在地。回荡在黔城的“当当”声,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段特殊记忆。

    解放初,黔江县农场用作出工信号。1956年6月,唐钟由黔江县文化馆收藏。

    1985年,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派专人来黔江考察,索取唐钟图片和资料。随后经文化部批准,由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副馆长夏明明及技术员等一行数人来黔江对唐钟进行复制。从此,黔江唐钟复制品被北京大钟寺博物馆收藏。

    此后,黔江唐钟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大钟寺博物馆资料载:“现存我国最早的唐代古钟仅有8件,而黔江铜钟在这8件中历史价值较高……反映了我国唐代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建成后,唐钟移居到了重庆市民族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见证千年

    “抑当五代销铜像,有人匿向龙宫葬。为锁蜃蛟静碧波,不随鼍鼓鸣淙浪。沉埋泽国一千年,河伯震控未敢悬。一夕风雷挟钟吼,神鱼负出延江边。”这是清代黔江土家族诗人陈景星所著的《唐钟歌》,唐钟的神韵,在其诗中可见一斑。

    唐钟的神韵,也让清代贡生邵墩流连,他集名家名句成诗,赞美“金钟”之妙:松关已掩白云封(李商隐),溪上遥闻精舍钟(郎士元)。霜隆丰山声自应(刘克庄),香残金鸭漏初终(谭用之)。远林飞鸟归还集(陆龟蒙),近寺浮烟翠且重(杜甫)。游子听时惊旅梦(顾况),悔将名利役疏慵(薛逢)。

    如今的唐钟,静静地站在那里,犹如年越千年的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小城千年。他走出庙宇,走进田野,也见证了黔江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

    拂去岁月的尘埃,唐钟依然在这里,它的故事就跟声响一般,宛如天籁……

  (记者 谭鹏 田丹 文/图 特约审稿人 何泽禄)

编辑: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